1.选择题- (共6题)
①明年秋 ②今漂沦憔悴
③因为长句 ④似诉平生不得志
⑤铁骑突出刀枪鸣 ⑥暮去朝来颜色故
⑦老大嫁作商人妇 ⑧凄凄不似向前声
⑨门前冷落鞍马稀 ⑩整顿衣裳起敛容
A.①⑤⑧ | B.⑦⑨⑩ | C.③④⑥ | D.②④⑨ |
A.《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
B.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我国中唐时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
C.《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两首著名长诗,在当时广为传诵,有诗为证:“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
D.白居易主张“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倡导“新乐府运动”,对后世影响较大。 |
A.作为以服务公众为主的教育资源,现代博物馆应该充分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不仅要鼓励寻常百姓常来参观,更要让学者精英来雅玩品鉴。 |
B.回归祖国怀抱20年以来,香港特别行政区已然成为成功践行“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在实现祖国统一等方面彰显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力。 |
C.针对廉价药短缺问题,专家建议,制定全国统一的廉价药品目录,并建立廉价药品浮动定价制度,在保障企业利润的同时合理控制药价。 |
D.《舌尖上的中国》讲述的河南三门峡的“穿山灶”,可同时放置七口锅,蒸煮炖焖并且保温,能很快做出七道热菜,是一种十分高效的烹任方式。 |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贬官,降职) 年长色衰(姿色) |
B.予出官二年(从家里出来做官) 转徙于江湖间(辗转迁移) |
C.弦弦掩抑声声思(悲伤,哀愁) 如听仙乐耳哲明(忽然,一下子) |
D.却坐促弦弦转急(退回) 四弦一声如裂帛(同时) |
A.枫叶狄花 添酒回灯 转轴拨弦 低眉信手 |
B.杜鹃啼血 间关莺语 凝决不通 银瓶乍破 |
C.整顿衣裳 秋月春风 暮去朝来 曲罢悯然 |
D.忧愁暗恨 年长色衰 飘沦憔悴 恬然自安 |
2.诗歌鉴赏- (共2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小题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在弹奏时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感觉 |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好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声暂歇”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
D.“曲终”“四弦”两句写音乐进入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
【小题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什么琵琶女有如此表现?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①悰:欢乐,乐趣。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
B.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
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
D.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外面的世界再喧嚣,知心人不在,也如处于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却富含哲理。 |
3.语言表达- (共2题)
九江,古称江州。这里有著名的“周瑜点将台”的故址,故址上建有一座亭子,名叫“浸月亭”。为什么这座亭子叫“浸月亭”呢?据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唐元和十年至十三年(公元815--818)被贬为江州司马时,经常到这座亭子饮酒赋诗,与朋友见面。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琵琶行》,诗中有“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从此,人们就把这个亭子叫“浸月亭”了。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 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密切联系当时社会的“政”。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诗歌鉴赏:(2道)
语言表达:(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