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2题)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是我国南北方常见的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术《五十二病方》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绞取汁”,而不用水煎熬煮?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为了治疗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500名科研人员,筛选2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是我国南北方常见的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术《五十二病方》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绞取汁”,而不用水煎熬煮?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为了治疗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500名科研人员,筛选2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蒿是我国南北方常见的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术《五十二病方》已有记载;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绞取汁”,而不用水煎熬煮?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终于在1972年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为了治疗疟疾,屠呦呦科研团队500名科研人员,筛选2000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00种抗疟方剂,经历了190次失败。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效果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通过调查记录了当地的农事活动时间表。分析表中信息,完成下题。
时间 | 6月—9月 | 9月—次年6月 | 6月—9月 |
农作物种植 | 玉米生长与收割 | 小麦生长与收割 | 玉米生长与收割 |
【小题1】该地的作物熟制为( )
A.一年一熟 | B.两年三熟 | C.一年两熟 | D.一年三熟 |
A.松嫩平原 | B.黄淮海平原 | C.洞庭湖平原 | D.准噶尔盆地绿洲 |
①农田以旱地为主
②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③藕、竹笋是常见食材
④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
⑤民居屋顶坡度较大,墙体较厚
A.①②⑤ | B.③④⑤ | C.①②④ | D.①③⑤ |
A.民居屋特色为蒙古包 | B.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为主 |
C.水运仍然是人们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 | D.农作物一年收获一次或两年收获三次 |
2.填空题- (共2题)
3.解答题- (共2题)

(1)填出下列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特别行政区:A B 河流:C 海域:M 内海:D .
(2)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的省级行政区依次为: 、 、 。
(3)F省的行政中心是 ,N省的行政中心是 。E省区简称 .

(1)根据图中信息说明北方地区的位置: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________(山脉)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________线以北,东临________、________。
(2)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有“黄土地”之称的________、________,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因此发展________是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图中多条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如________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在图中描绘作为地势阶梯界线的山脉,并判断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地势的第________级阶梯上。
(4)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是________。
(5)造成图中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6)要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对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回答两点即可) ________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2道)
填空题:(2道)
解答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