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惠民县李庄镇中学九年级历史复习七年级下册检测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651832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3/4

1.综合题(共3题)

1.
识读历史纪年表是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观察下列“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回答问题。

(1)回忆a、d两朝的史事,比较二者有何明显的异同之处?
(2)b朝曾出现了哪些盛世局面?举两例说明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c朝的建立者是谁?该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4)e、f两朝为加强思想控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至少也在80万以上。
——选自《中国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材料二  南宋时,海外贸易发达,商船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在航海中广泛使用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某一项成就。
材料三   “明初,社会安定,国力雄厚。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郑和远航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货物销往各国,载回东南亚地区的香料、染料、药物及大量供皇室贵族享有的珍珠、玛瑙、宝石、象牙等奢侈品。”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四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商接触。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1)材料一反映出唐朝中外交流繁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政府的态度和航海科技两个方面,总结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了什么机构来管理海外贸易事宜?
(3)依据材料三,指出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前提。郑和下西洋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材料四反映出清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近年来,在西方反华势力的教唆下,顽固的“藏独”分子利用藏传佛教为其所谓的“西藏独立论”牵强附会地寻找根据,提出一系列与事实相悖的观点。他们仍然抱着“神权政治”不放,把西藏说成是独立的佛教国家,极力追忆从前高高在上的地位,只能表明他们在做白日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片与历史上的哪一事件有关?该事件有何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说清政府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西藏何时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当时管理该地区事务的机构名称是什么?
(4)读史明智。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2.选择题(共13题)

4.
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世祖忽必烈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
A.分封制B.郡县制C.司农司D.行省制
5.
两宋时,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其中女真族建立的政权是(   )
A.契丹国B.蒙古国C.西夏国D.金
6.
一位同学对两宋时期的一些特点作了总结,他总结出两宋时期有如下特点。他的总结有几点是正确的?(    )
① 民族政权并立 ② 经济重心南移 ③ 商业繁荣、海外贸易兴盛 ④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A.4点B.3点C.2点D.1点
7.
费正清在《中国的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的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面最能够论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B.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C.马可波罗来到都城大都
D.在广州设立十三行
8.
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据上表可知( )
A.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B.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
D.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9.
近期,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
A.苏轼B.李清照C.关汉卿D.辛弃疾
10.
“四大名著”是我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其中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堪称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是
A.《三国演义》B.《水浒传》
C.《西游记》D.《红楼梦》
11.
北京,新中国的首都。历史上,哪位皇帝最早迁都北京,奠定了北京发展的基础。( )
A.明太祖B.康熙帝C.明成祖D.乾隆帝
12.
这一机构的办事特点是“勤、速、密”,且“只供传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决策权同皇帝控制。该机构是( )
A.锦衣卫B.军机处C.中书省D.六部
13.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这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
A.郑和B.渥巴锡C.郑成功D.戚继光
14.
有四位同学分别用一组词概括1368—1840年的明清时期的社会特点,你认为哪一项概括得最准确
A.繁荣与开放并存
B.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C.繁盛与危机并存
D.政权的分立与民族汇聚并存
15.
我国历代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团结和注重对边疆的有效管理。下列行政或军事机构管辖的地区是

A. 西藏    B. 东北
C. 新疆    D. 台湾
16.
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宦官专权B.藩镇割据
C.黄巢起义D.安史之乱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