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1.
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隋朝何时统一全国?隋的统一,有何意义?
(2)为管理辽阔的疆域,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
(3)明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4)为捍卫国家的统一,清朝对台湾和西藏地区又是如何管理的?说明了什么?
(1)隋朝何时统一全国?隋的统一,有何意义?
(2)为管理辽阔的疆域,元朝在行政制度方面有什么新的建树和发展?
(3)明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4)为捍卫国家的统一,清朝对台湾和西藏地区又是如何管理的?说明了什么?
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朝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2)宋、元时期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举出明朝三部科技著作及其作者并结合三位作者的生活与经历,指出他们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在宋朝分别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2)宋、元时期科技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举出明朝三部科技著作及其作者并结合三位作者的生活与经历,指出他们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清代名医徐灵眙作讽刺八股取士的《刺时文》道: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啼,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算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1)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的作用。
(2)明朝的科举考试,有哪些变化?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股取士有什么危害?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一 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清代名医徐灵眙作讽刺八股取士的《刺时文》道: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啼,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算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1)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的作用。
(2)明朝的科举考试,有哪些变化?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八股取士有什么危害?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统治者为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认为明代一石重153.5斤,一斤重594.6克,明代粮食总产量应为1500亿市斤左右,较之前各朝代有大幅提高。王育民教授认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一亿四千万左右。
材料二 根据嘉庆《清会典》,嘉庆十七年(1812),全国总产粮约为3013亿市斤,约为1.5亿吨。清朝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1)明朝时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明朝引进的粮食作物有哪些?
(2)为发展农业生产,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人口发展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过快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材料一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认为明代一石重153.5斤,一斤重594.6克,明代粮食总产量应为1500亿市斤左右,较之前各朝代有大幅提高。王育民教授认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在一亿四千万左右。
材料二 根据嘉庆《清会典》,嘉庆十七年(1812),全国总产粮约为3013亿市斤,约为1.5亿吨。清朝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1)明朝时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明朝引进的粮食作物有哪些?
(2)为发展农业生产,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人口发展的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口过快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选择题- (共18题)
10.
“弘法僧盲志未移,终成东渡写传奇。”“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三首诗词、对联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
A.鉴真、郑成功、岳飞 | B.戚继光、鉴真、张骞 |
C.玄奘、郑成功、戚继光 | D.郑和、岳飞、鉴真 |
17.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一壮举的历史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强了明朝的综合国力 | B.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国家往来 |
C.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D.打破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状态 |
20.
《国史概要》中指出:“外国商人必须住在广州城外特别居住区域内的商馆,并且必须通过称为广东十三行的公行进行交易。……贸易季节一过,行商有责任催促外商离境,或返回澳门居住,不准在广州过冬。”这表明清政府( )
A.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 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 C.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 D.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