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近代所受的屈辱促使我们奋发图强。在此让我们重温历史,砥砺前行。据要求回答问题。
(历史之痛)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材料二: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2)“往事惊心泪欲潸”中的“往事”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件史事?
材料三: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利用传教伪善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
(奋起抗争)
在中华民族悲壮的近代历史中,他们的名字永垂史册,仔细读图

(4)请分别写出图一、图二人物的英雄业绩。
(5)通过“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主题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历史之痛)
材料一: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的是指哪次战争?“界碑”含义是什么?材料二:清末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2)“往事惊心泪欲潸”中的“往事”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件史事?
材料三: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袭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和日本人等等疯狂镇压的暴动,究竟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利用传教伪善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他们吗?
——列宁《对华战争》
(3)请问英国人、法国人……等疯狂镇压”指的是什么事件?在此事件后,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什么不平等条约?结合条约内容,用史实说明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的条款。(奋起抗争)
在中华民族悲壮的近代历史中,他们的名字永垂史册,仔细读图

(4)请分别写出图一、图二人物的英雄业绩。
(5)通过“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主题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2.
中国近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它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等。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
材料二: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维新变法。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
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材料四: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
(5)根据以上运动的发展变化,你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列举这场自强运动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及创办的企业一例。并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写出这场运动的积极作用。材料二:从6月11日到9月21日这一百多天中,皇帝迅速地接连发布了一百多条上谕,试图以空前规模大力推行维新变法。8月底前,大多数法令涉及经济、军事和文教领域。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体现了自强运动的强化。在经济领域,国家以更大的力量促进农、工商业。在军事方面着重训练现代化陆军,加强海军。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2)据所学知识,揭开材料二中的“变法维新”的序幕运动是什么?据材料,在经济和军事领域中,“诏令”如何体现其“自强运动的强化。”材料三: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四:结束数千年来世世相承的君主政治,在中国历史上便独开一个新纪元。政治的现状纵不好,潜伏在民间的民治精神却不断涌现。“现代”是“中国文明的世界化时代”。——摘编自顾颉刚、王钟麟《中国史读本》
(3)材料三、四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的学说”名称。有人说1911年,中国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说明“黑暗依旧”的含义是什么。材料四:西洋近代文明能够满足人类心灵上的要求的程度,远非东洋旧文明所能梦见。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4)根据材料四,写出胡适对“西洋近代文明”和“东洋旧文明”的态度?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传统文化?(5)根据以上运动的发展变化,你可以看出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具有什么特点?
2.选择题- (共26题)
3.
有人说:“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北京条约》 |
4.
今年国庆期间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热映,其中《回归》篇再现1997年香港回归场景。其聚国人新声“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黄色的脸,香港,我们永远在一起”。那么,香港问题的形成开始于
A.《南京条约》 |
B.《瑷珲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5.
海晏堂是圆明园西洋楼景区最大的一座园林景观,在海晏堂前有著名的十二生肖人身兽首雕像喷泉,但在1860年的一场劫难中,海晏堂被焚烧破坏,兽首铜像也开始流失海外,至今都未找全。那么这场劫难的制造者是谁呢
A.英法 |
B.英俄 |
C.美俄 |
D.美法 |
6.
小林在翻阅历史书籍时,看到这样一幅图片:一群游行的人手举旗帜和横幅,上面写着“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标语。你认为这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应是
A.公车上书 |
B.五四运动 |
C.西安事变 |
D.七七事变 |
7.
“维新运动决不能算作是完全的失败。从一开始,它的下面便是一阵思想的巨浪。当1895年以后政治的活动展开时,它所唤起的感情和注意力反过来又加深和扩大了这阵巨浪。”这主要反映了戊戌变法
A.是一次成功的政治变革 |
B.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 |
C.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
D.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10.
“每一县或一州,农之食烟者十之二,工之食烟者十之三,贾之食烟者十之六,兵之食烟者十之八,仕之食烟者过半。”“十室之邑,必有烟馆。”这说明清朝( )
A.吸食鸦片现象普遍 | B.军民体质下降 | C.林则徐禁烟无成效 | D.白银大量外流 |
12.
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网上答题,她回答的题目是选择“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她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3.
2014年2月10日,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以“感动”为标准评选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已经进行了12年。如果可以对历史人物进行评选,你认为1894年感动中国人物最有资格当选的是( )
A.![]() | B.![]() | C.![]() | D.![]() |
16.
如果请你担任历史记录片《1908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拍摄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该设计的场景是( )
A.许多外国公使在散步 | B.大量北京居民在准备晚餐 |
C.某国使馆在举办舞会 | D.有外国军队在军事操练 |
17.
有人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地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此条约的主要影响是
A. 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 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A. 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 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18.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 B.“驱除耻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胆,复四千年之祖国” |
20.
1912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一事件时说:“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评论的这一事件
A.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B.是共和制度在中国的实践 |
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
D.高举着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
25.
鲁迅先生回顾历史时说:“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鞭’使清朝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要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富国强兵。于是开始了()
A.洋务运动 | B.戊戌变法 |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
26.
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䜣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他们为兴办洋务,都曾写过奏折上奏皇帝,彼此也有书信往来,商议讨论。那么,他们的奏折和书信中,频频出现的词汇应该是
A.师夷长技、自强 |
B.民主、科学、新青年 |
C.民族、民权、民生 |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27.
1919年6月《新闻报》载:“此次沪(上海)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继由商人罢市,近日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初因青岛外交……后即以释放京师被捕学生,并罢斥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人为要求条件。”这表明()
①五四运动扩展到上海 ②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③工人已经举行浩大罢工 ④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①五四运动扩展到上海 ②学生是运动的先锋
③工人已经举行浩大罢工 ④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