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城市的变革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以隋唐两宋时期为界限,中国传统城市规模达到顶峰,城市人口达到一二百万……唐宋时期城市重心发生了由北向南的转移……宋以后,突破墙的观念界限,城市圈扩大,形成大都市的发展规模。
(1)材料一中“唐宋时期城市重心发生了由北向南的转移”的经济根源是 。“突破墙的观念界限”表明宋朝城市中 被打破。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兴盛,设立 管理海外贸易。
材料二:长安城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依靠政治的特殊作用,城市经济也特别繁荣,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与东西方许多国家都有密切交往,因此,长安成为国际的大都会,有“世界首都”之称。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都长安城成为“世界首都”的原因。
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材料一 在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城市的变革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以隋唐两宋时期为界限,中国传统城市规模达到顶峰,城市人口达到一二百万……唐宋时期城市重心发生了由北向南的转移……宋以后,突破墙的观念界限,城市圈扩大,形成大都市的发展规模。
(1)材料一中“唐宋时期城市重心发生了由北向南的转移”的经济根源是 。“突破墙的观念界限”表明宋朝城市中 被打破。宋朝时期海外贸易兴盛,设立 管理海外贸易。
材料二:长安城作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依靠政治的特殊作用,城市经济也特别繁荣,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与东西方许多国家都有密切交往,因此,长安成为国际的大都会,有“世界首都”之称。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唐都长安城成为“世界首都”的原因。
材料三:“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宋高宗
(3)材料三中宋高宗为什么说“市舶之利最厚”?宋朝对海外贸易采取什么政策?(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发展的认识。
2.
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
材料三: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1)材料一说明这位君主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并写出这位君主在位期间与吐蕃有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2)材料二的内容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此朝代是如何管理澎湖和琉球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确立了什么制度?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4)材料四的内容出自我国哪位民族英雄致外国侵略者的信函?台湾归顺清朝后,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
材料三: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1)材料一说明这位君主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并写出这位君主在位期间与吐蕃有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2)材料二的内容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此朝代是如何管理澎湖和琉球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确立了什么制度?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4)材料四的内容出自我国哪位民族英雄致外国侵略者的信函?台湾归顺清朝后,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3.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材料二: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大重,君若臣弱”的状况推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2)材料二中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获取得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实行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四: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朱元璋是如何加强皇权的?
材料五: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难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5)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点的认识。
材料一:(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材料二: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大重,君若臣弱”的状况推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2)材料二中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3)从材料三中你可以获取得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实行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四: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朱元璋是如何加强皇权的?
材料五: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难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5)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点的认识。
2.选择题- (共13题)
4.
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宋代,下列情景不可能遇到的是
A.安装有指南针的海船出海远航 |
B.工匠使用泥活字印刷书籍 |
C.说书人在娱乐场所“瓦肆”讲《红楼梦》 |
D.人们传诵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
6.
英国著名史学家麦迪森写道:“早在公元10世纪时,中国人均收人就已经是世界经济中的领先国家,而且这个地位一直持续到15世纪。”这期间,被金灭亡的汉族政权是
A.辽朝 |
B.北宋 |
C.西夏 |
D.南宋 |
8.
2017年3月15日,第十五届全国百强县名单公布。从上榜名单上看,浙江有26县、江苏有17县(大多在苏南),福建有5县。这表明南方依然是我国经济的重心。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后完成是在
A.东晋、南朝时期 | B.唐朝中后期 |
C.北宋中期 | D.南末时期 |
12.
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东方的中国人正在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焚书坑儒 |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八股取文、文字狱 | D.闭关锁国 |
13.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下列事件能够体现这一愿望的是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④郑和下西洋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4.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岸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闭关锁国 |
B.休养生息 |
C.轻徭薄赋 |
D.重文轻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