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龙泉北校2019年七年级下学期末历史训练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65068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9/11

1.综合题(共3题)

1.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什么?“涿郡”、“江都”分别是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材料二 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宣布,《清明上河图》高科技艺术互动展演即将完成,这件国宝级作品将从纸上立体起来,于2018年春夏与观众见面。

——中国青年报(2018年03月06日08版)


《清明上河图》局部
(2)观察这幅名画,你能感受到我国古代哪个朝代怎样的社会信息?
材料三 下面的图片与文字反映了唐宋时期人民的创新能力。

(3)写出A图中农业生产工具名称。B材料中“这种方法”是指哪项伟大发明?
材料四 唐朝中晚期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宋初,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同时,湖南、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4)概括当时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 公元1001一1500年世界科技发明数量概况

——数据来源于《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哪两项发明分别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材料四 (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李约瑟之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中国的前现代生产经验试错型技术进步方式,也就无法转化为以科学实验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进步方式。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3)据材料四,指出作者认为中国“技术进步停滞”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外关系政策方面进一步分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
3.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年间)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诏群臣议区处之宜,……彦博曰:“孔子曰:‘有教无类’,若赦其死亡,授之生业(谋生之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上卒用彦博策。

——《资治通鉴》

(1)材料二中的“上”采取怎样的民族政策?除材料所述史实外,再举一例。
材料二 (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

(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材料三 

(3)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反映了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的哪三种方式?

2.选择题(共23题)

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该名句出自宋代哪位词人(  )
A.王安石B.辛弃疾C.苏东坡D.李清照
5.
郭靖与杨康是金庸先生脍炙人口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个重要人物,请分析他们名字中的“靖”、“康”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直接联系?
A.金灭北宋
B.澶渊之盟
C.西夏的建立
D.元朝建立
6.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A.建立元朝
B.设置行省
C.统一蒙古
D.开凿运河
7.
中国宋代在知识的普及、商业的活跃和都市的发达等方面成就突出,堪称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心”,以下选项不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C.城市中出现固定娱乐场所“瓦舍
D.发明火药并广泛应用于军事
8.
梁启超在1905年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中华民族中的回族形成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9.
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市出现了许多娱乐兼商业的场所“瓦子”。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秦朝B.宋朝C.隋朝D.汉朝
10.
人们常用“比黄连还苦,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形容一个人含冤命苦。你知道窦娥这个艺术形象是谁塑造的吗?
A.苏轼
B.汤显祖
C.马致远
D.关汉卿
11.
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些政权虽由不同民族建立,但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下属于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
①辽
②北宋
③金
④南宋
⑤西夏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⑤
C. ①②③⑤
D. ①②③④
12.
邓小平同志说:“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独立不行,半独立不行,变相独立也不行。”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是(  )
A. 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 B. 唐朝时文成公主入吐蕃
C. 元朝时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D. 清朝时设置驻藏大臣
13.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盘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对殖民者提出这一正义要求的民族英雄是
A.宋太祖
B.朱元璋
C.戚继光
D.郑成功、
14.
2015年10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一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我国历史上,明朝也曾有人历时27年编成了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著作。它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15.
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侵略与反抗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16.
清朝前期,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的首领是
A.戚继光
B.渥巴锡
C.郑成功
D.郑和
17.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A.注重考查诗赋
B.打破门第限制
C.采用八股取士
D.考生任意发挥自己的见解
18.
清代,小说创作继续发展,某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以多愁善感为世人熟知,一幅“花谢花飞花漫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画面,更是预示着这部小说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这部小说是( )
A.《三国演义》B.《水浒传》C.《红楼梦》D.《西游记》
19.
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的统治者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将人们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材料中的“思想的牢笼”是指( )
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C.大兴文字狱D.闭关锁国
20.
清朝时期.西藏用灵童“转世”的办法确定达赖和班禅的继承人。为了避免纷争,清朝建立了企瓶掣签制度。中签的“灵童”,经清政府批准,才能成为新一代的达赖或班禅。这表明金瓶掣签制度
A.主要是为了明确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的中等地位
B.规定驻藏大臣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此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D.划分了达赖、班禅的管理权限和管理区域
21.
明朝时,戚继光率军九战九捷,全歼浙江沿海倭寇的地点是(    )
A.台州B.苏州C.泉州D.下州
22.
清朝前期为了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推广种植的高产作物是( )
A.玉米、甘薯B.玉米、水稻
C.小麦、水稻D.棉花、茶叶
23.
清朝前期人口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B.环境改善C.商业发达D.医学进步
24.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岸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由此可见,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
A.闭关锁国
B.休养生息
C.轻徭薄赋
D.重文轻武
25.
下图是北京故宫乾清门西的一处平房,这里曾经是清朝军机处的所在地。设立军机处的皇帝是:

A. 康熙帝
B. 雍正帝
C. 乾隆帝
D. 道光帝
26.
唐太宗说:“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B.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C.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D.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