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感受外国人笔下的中国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在长安……外来居民的数量相当大,有许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主要表现及政策原因。
(3)材料三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朝政府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政策。材料四中“仅限于口口一处口岸’:空缺处所指的口岸名称是什么?
(5)结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史实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材料一 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在长安……外来居民的数量相当大,有许多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
——学者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600多年前,明朝皇帝派出一支大型商船队,探索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贸易。这些远征……重要的是,它们给到访过的那些国家留下了持久的影响。——李光耀
材料四 (清朝时期)外国商人入境中国受到严格限制。与中国的通商是季节性的,仅限于口口一处口岸,且管制甚严。他们不得进入中国内地,种种规章制度专为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而定。——摘自(美)基辛格《论中国》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出现所述状况的社会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主要表现及政策原因。
(3)材料三评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明朝政府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什么政策?请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政策。材料四中“仅限于口口一处口岸’:空缺处所指的口岸名称是什么?
(5)结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史实带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2.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人物,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历史上将图一人物开创的盛世称之为什么?请写出他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各一例。
(2)图二人物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实行了怎样的治国政策?请写出宋朝推行该政策所采取的两项措施。
(3)图三人物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元朝设立了哪一机构直接统辖西藏,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4)1684年,图四人物在位期间设立了哪一机构管理台湾?为稳定西藏局势,他册封了什么称号给西藏的一位宗教首领?
(5)请用一句话简要评价以上四位人物。

(1)历史上将图一人物开创的盛世称之为什么?请写出他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各一例。
(2)图二人物为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实行了怎样的治国政策?请写出宋朝推行该政策所采取的两项措施。
(3)图三人物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元朝设立了哪一机构直接统辖西藏,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4)1684年,图四人物在位期间设立了哪一机构管理台湾?为稳定西藏局势,他册封了什么称号给西藏的一位宗教首领?
(5)请用一句话简要评价以上四位人物。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明以来,高县文风不扬,科场及第者甚寡……愿集金以筑塔(文峰塔)……三年内即有两人科场中选,由是读书之风顿起。
材料二 《中央集权示意图》



(2)阅读材料二图一、二,指出其所体现的制度分别属于哪一朝代?明朝朱元璋采取了什么措施,导致图三与图一、图二的制度大不相同?
材料三 ……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4)综合以上材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趋势?
材料一

自明以来,高县文风不扬,科场及第者甚寡……愿集金以筑塔(文峰塔)……三年内即有两人科场中选,由是读书之风顿起。
——中国佛教协会官网
(1)材料一中的“科场”涉及我国古代哪一制度?在明朝,这一制度在考试文体格式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二 《中央集权示意图》



(2)阅读材料二图一、二,指出其所体现的制度分别属于哪一朝代?明朝朱元璋采取了什么措施,导致图三与图一、图二的制度大不相同?
材料三 ……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是清朝时期哪位皇帝为力V强皇权而采取的什么措施?产生了(4)综合以上材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趋势?
2.选择题- (共21题)
4.
从唐末五代,经宋元至清朝,先后诞生了六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元、后金和清。其中,建立起中国历史上辽阔疆域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有
①女真族
②满族
③党项族
④蒙古族
⑤契丹族
①女真族
②满族
③党项族
④蒙古族
⑤契丹族
A.①② |
B.②④ |
C.④⑤ |
D.②③④ |
7.
有一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帝王的对联,下列对联中描写唐玄宗的是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湎酒色误王国 |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
8.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以安史之乱为写作背景的诗句是
A.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D.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
12.
“在这一页,我看见布衣毕昇……灵感的火烧烤胶泥,字模和铁板婀娜多姿,一页纸到十万页纸,鲜活的字时刻跃动,这首现代诗歌体现的宋代科技创新是
A.罗盘的应用 |
B.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
C.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
D.火药的发明 |
13.
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①战乱阻塞了陆上丝绸之路
②交通范围有了更大的拓展
③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进一步发展
④造船航海技术有较大的发展
①战乱阻塞了陆上丝绸之路
②交通范围有了更大的拓展
③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进一步发展
④造船航海技术有较大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4.
故宫的中心建筑太和殿,是当时规格等级最高的建筑,凡是重大典礼均在此举行,汉白玉台基上耸立着十一间、高达三十五米多的大殿,城市中轴线穿过大殿里的皇帝宝座。这样的设计是为了
A.节省材料 |
B.提高大殿的美观性 |
C.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
D.增加大殿的稳定性 |
16.
明朝前期,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明朝中后期,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朝对外交流特点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对外政策的变化 |
B.文学艺术的衰落 |
C.军事实力的落后 |
D.封建制度的没落 |
18.
下列有关我国明清时期社会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引进新品种解决粮食紧张问题
②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与机工
③商业发达,商帮形成,重商抑农
④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
①引进新品种解决粮食紧张问题
②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与机工
③商业发达,商帮形成,重商抑农
④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
A.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19.
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唯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虎。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A.“文字狱” |
B.焚书坑儒 |
C.八股取士 |
D.特务统治 |
20.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清代文化艺术取得很大成就。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A.《红楼梦》于乾隆晚期排印面试 |
B.四大徽班进京献艺,逐渐形成京剧 |
C.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 |
D.八旗子弟养尊处优,养鸟斗鸡 |
21.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下列事件能够体现这一愿望的是( )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鉴真东渡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鉴真东渡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22.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民族英雄不断涌现,他们为抗击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下面表格内容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朝代 | 人物 | 事迹 |
明朝 | 威继光 | 肃清东南沿海倭患 |
清朝 | 郑成功 | 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
清朝 | 康熙皇帝 | 亲征雅克萨,驱逐抄俄侵略者 |
A.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
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为 |
C.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
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 |
23.
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一方面社会安定、经侪繁荣、国力强盛,另一方面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危机”的表现主要有
①文化专制达到顶峰
②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薄科学技术
④白银大量外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①文化专制达到顶峰
②压制打击工商业
③鄙薄科学技术
④白银大量外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