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同源,有过友好交往,也有过战争厮杀。作为21世纪的大国,面向未来,中日关系将往何处去?
材料一:隋唐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次高潮,两国人民谱写了极其壮丽的篇章。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1)列举一例该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
材料二:1873年,同治皇帝接受外国公使觐见那一回,主持仪式的大臣,把品级较高的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的班次排到了品级较低的英、法、俄、德、美公使的后面,以寓区别对待之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1898年,光绪皇帝在会晤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时表示:“贵国维新以来之政治,为各国所称许。”并希望伊藤博文能向中国详细介绍“变法之顺序、方法等事”。
——摘编自邓嗣禹、费正清《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2)材料表明清朝统治者对日本的态度有何变化?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大陆政策是近代日本对亚洲大陆的长期侵略政策。其基本内容是,首先侵占朝鲜,然后侵占中国东北,进而扩展到整个中国,获得在东亚的霸权。
——摘编自宋志勇、田庆立《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
(3)大陆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日关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试举一例。
材料五:1945年日本战败,抗日战争结束;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进入21世纪,中日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4)结合材料一至材料五,运用所学知识论证中日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性。(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表述严谨。)
材料一:隋唐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次高潮,两国人民谱写了极其壮丽的篇章。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
(1)列举一例该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实。
材料二:1873年,同治皇帝接受外国公使觐见那一回,主持仪式的大臣,把品级较高的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的班次排到了品级较低的英、法、俄、德、美公使的后面,以寓区别对待之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1898年,光绪皇帝在会晤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时表示:“贵国维新以来之政治,为各国所称许。”并希望伊藤博文能向中国详细介绍“变法之顺序、方法等事”。
——摘编自邓嗣禹、费正清《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2)材料表明清朝统治者对日本的态度有何变化?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大陆政策是近代日本对亚洲大陆的长期侵略政策。其基本内容是,首先侵占朝鲜,然后侵占中国东北,进而扩展到整个中国,获得在东亚的霸权。
——摘编自宋志勇、田庆立《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
(3)大陆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日关系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试举一例。
材料五:1945年日本战败,抗日战争结束;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进入21世纪,中日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4)结合材料一至材料五,运用所学知识论证中日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重要性。(要求:史论结合,论证严密,表述严谨。)
2.选择题- (共11题)
2.
1861年,法国作家雨果说:“抢劫已成为一种日常行为,小至小资家庭的钱匣,大至富丽堂皇的圆明园,直到被塞满的裤子不堪负重,坠至脚踝处。”英法联军的这一掠夺行为出现在
A.鸦片战争期间 |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
3.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 )
A.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 | B.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
C.对传统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偏向 | D.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
4.
嘉兴有一艘革命红船,90年前她承载了一件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
A.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
B.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
C.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始 |
D.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 |
5.
按日军师团编制计算,从“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历年投入到中国战场上的陆军,平均每年占76.4%,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拥有先进武器装备 |
B.中国战场是日军唯一的战场 |
C.苏联红军进驻中国东北 |
D.中国人民英勇的民族抗争 |
7.
2018年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在青岛举行峰会。中国发挥主场外交作用,积极为成员国对话与合作创造机会,共商地区合作发展大计。由此可见
A.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
B.国际竞争被国际合作代替 |
C.中国是维护国际秩序主导者 |
D.我国积极承担国际责任 |
8.
下列成就中,按取得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葡两国举行澳门交接仪式
②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
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①中葡两国举行澳门交接仪式
②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
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A.③②④① |
B.②③④① |
C.②④③① |
D.③④①② |
9.
1492年的一段航行日记:“星期日,10月28日,我就因此便去寻找在西南方向海岸的古巴岛,向着该岛的最近点出发。据此推断,该航行日记记录的是
A.迪亚士航行 |
B.哥伦布航行 |
C.达•伽马航行 |
D.麦哲伦航行 |
10.
1890年。以天皇名义发布《教育敕语》,强调“采西邦科学之知识,以尊于封建武士之精神。”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美国南北战争 |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C.日本明治维新 |
D.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
11.
“………我们已经商得同意:“当于1945年4月25在美利坚合众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唯国有我们三国之间及及一切爱好自由的各国之间继续增进的合作与了解,才能够实现人类最崇高的愿望-一种安全而且持久的和平。”材料中提出实现“一种安全而且持久的和平”,是基于( )
A.每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 | B.二战对人类文明浩劫的反思 |
C.西方大国称霸世界的企图 | D.东西方冷战格局的结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