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陵前镇初级中学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65046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5/4

1.综合题(共2题)

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称为“一代天骄”的历史人物是谁?
(5)明朝前期,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谁七下西洋?明朝的建立者是谁?
2.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九十年是辉煌的九十年,也是艰难的九十年。九十年间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完成了其他阶级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中国共产党这九十年的光辉历史吧!
【再现历史】
材料一 7月30日晚,会议刚开始不久,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会场,言语慌张,形迹可疑。代表们随即分散离开。十几分钟后,法国巡捕就包围并搜查了会议地点。……第二天,代表们在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继续开会。
(1)材料一指的是哪一次会议?有什么主要内容?
【探究历史】
材料二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纠正了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的正确主张,确立了他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材料三 这次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2)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遵义会议?
(3)材料三指的是哪一次会议?如何正确评价党的这次会议?
【总结历史】
(4)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思考中国革命过程中党召开的历次会议有什么共同作用?

2.选择题(共12题)

3.
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东方的中国人正在逐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指的是(  )
A.焚书坑儒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八股取文、文字狱D.闭关锁国
4.
有学者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地中海西岸
C.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由江苏南京出发
5.
秦朝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共同的根本目的是(  )
A.压制知识分子B.加强思想控制C.巩固君主专制D.防止人民反抗
6.
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中西方文化差异
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
C.中西方人种差异
D.中国文人的偏见
7.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从左到右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制度的完善B.生活习惯的变化C.社会文明的进步D.君主权力的强化
8.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政治上、思想上的大解放。这里的“思想上的大解放”是指(  )
A.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9.
小美在一次练习中把下列选项连在了一起,其中错误的是(  )
A.中共一大——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中共七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长征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
D.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10.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这条道路的起点是(  )
A.南昌起义
B.八七会议
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遵义会议
11.
在民族危亡关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西安事变,立下了不朽功勋。下列选项中,对他们评价准确的是(  )
A.“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B.“开台第一人”
C.“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12.
下表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项目
一战前(工厂数)
一战后(工厂数)
棉纺厂
22家
64家
缫丝厂
170多家
430多家
面粉厂
40多家
120多家
 
A.辛亥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
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C.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D.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3.
1872年在上海创办,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在七十多年的风雨中,见证了中国从帝制走向民主,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程。它是(  )
A.《申报》B.《民报》
C.《中外纪闻》D.《新青年》
14.
“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分封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