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举题- (共2题)
1.
民族交融,中华一家亲。
(1)东汉___________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
(2)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交融的产物,极大的促进北魏时期民族大交融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_______。
(1)东汉___________时期,北方和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
(2)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交融的产物,极大的促进北魏时期民族大交融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______________。
2.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
(1)________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2)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________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3)明朝时,科举考试只能在________的范围内命题。
(1)________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2)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________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3)明朝时,科举考试只能在________的范围内命题。
2.判断题- (共1题)
3.
我国古代农业文明辉煌灿烂。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
改正:
(2)宋朝时,小麦的产量跃居粮食作物产量首位,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改正:
(3)明代引进了原产于非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改正:
(4)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郦道元撰写的《齐民要术》。
改正:
(1)唐朝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了曲辕犁和筒车等生产工具。
改正:
(2)宋朝时,小麦的产量跃居粮食作物产量首位,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改正:
(3)明代引进了原产于非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改正:
(4)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郦道元撰写的《齐民要术》。
改正:
3.综合题- (共2题)
4.
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的海外贸易呈现出的新特点。
材料二: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变化的原因两点。
材料三:自1759年起,广州成了唯一的通商口岸,对于夷商的管制更严,勒索更重,夷商的不平更甚。他们除非不与中国贸易,否则唯有听从广州官府及行商的摆布……
——《近代中国史纲》
(3)材料三反映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对中国有何消极影响?
材料一: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当时与宋朝通商的海外国家,共五十多国,总称为“海南诸国”。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的海外贸易呈现出的新特点。
材料二: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请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变化的原因两点。
材料三:自1759年起,广州成了唯一的通商口岸,对于夷商的管制更严,勒索更重,夷商的不平更甚。他们除非不与中国贸易,否则唯有听从广州官府及行商的摆布……
——《近代中国史纲》
(3)材料三反映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对中国有何消极影响?
5.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阐述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人物和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以秦朝和明朝为例,对提炼的主题加以阐述说明。(提示:从事件所涉及的史实及影响方面进行阐述,史实阐述与主题要相符合。)
朝代 | 人物 | 历史事件 |
秦朝 | 秦始皇 |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
西汉 | 汉武帝 | 颁布推恩令,…… |
唐朝 | 唐太宗 | 设立三省六部,…… |
明朝 | 明太祖 | 废丞相设三司,…… |
清朝 | 雍正帝 | 设立军机处,…… |
(1)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人物和历史事件,提炼一个主题。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请以秦朝和明朝为例,对提炼的主题加以阐述说明。(提示:从事件所涉及的史实及影响方面进行阐述,史实阐述与主题要相符合。)
4.选择题- (共5题)
6.
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无穷,比如汉字书法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下列最能体现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是


A.甲骨卜辞 |
B.西周毛公鼎铭文 |
C.王羲之《兰亭集序》 |
D.司隶校尉印文 |
8.
宋代军队战斗力低下,与辽、西夏、金的战争往往付出一定的代价议和,最终被少数民族所灭,然而,历史学家陈寅格对宋代文化给以极高赞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的史学著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确属中国文化之瑰宝。由此可知,宋代
A.文武兼备 |
B.重文轻武 |
C.重武轻文 |
D.以文驭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列举题:(2道)
判断题:(1道)
综合题:(2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