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鸦片战争的失败,惊醒了国人“天朝上国”的梦幻,中华民族开始了不断求索、不懈奋斗复兴的中国梦历程。
(梦醒时分)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1)据材料一,说明他们为什么“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简述“运动倡导者的梦想”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民国” 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材料二中的促成“民国”建立的重大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何说该事件是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追逐梦想)
材料三 “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起了实现这个梦想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
(3)中国共产党为完成“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举两例即可)
(走近梦想)
材料四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而中国农民则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农村改革的序曲。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是因何产生的?中国农民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农村改革的序曲”?
(畅谈梦想)
(5)结合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程,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梦?(写出两点即可)
(梦醒时分)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1)据材料一,说明他们为什么“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简述“运动倡导者的梦想”带来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民国” 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材料二中的促成“民国”建立的重大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何说该事件是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追逐梦想)
材料三 “拯斯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起了实现这个梦想的历史重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
(3)中国共产党为完成“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举两例即可)
(走近梦想)
材料四 1979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而中国农民则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农村改革的序曲。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是因何产生的?中国农民是怎样“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农村改革的序曲”?
(畅谈梦想)
(5)结合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程,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国梦?(写出两点即可)
2.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三农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材料一 某校举办了一期关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图片展,以下是其中的三副图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片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重要的历史影响?
(2)材料一中,图片二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中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情况。“三大改造”的完成在新中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材料二 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立下一张把人民公社的集体土地“包产到户”的契约。他们苦干了一年,1979年粮食获得大丰收。这种“分田包产到户”的做法,后来在全国被广泛推广。
1976年与1979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粮食产量对比表

(3)说出材料二中小岗村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比为1:3.22;农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口不到40%,远低于城市65.4%的水平;全国农村尚有年收入低于924元的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约7500万人……
(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你认为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
材料一 某校举办了一期关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图片展,以下是其中的三副图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片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重要的历史影响?
(2)材料一中,图片二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中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情况。“三大改造”的完成在新中国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材料二 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立下一张把人民公社的集体土地“包产到户”的契约。他们苦干了一年,1979年粮食获得大丰收。这种“分田包产到户”的做法,后来在全国被广泛推广。
1976年与1979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粮食产量对比表

(3)说出材料二中小岗村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目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比为1:3.22;农村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口不到40%,远低于城市65.4%的水平;全国农村尚有年收入低于924元的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约7500万人……
(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你认为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5)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
2.选择题- (共15题)
5.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80多年前,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下列选项中对80多年前的这一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①朱德、陈毅率领队伍与***胜利会师
②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③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④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①朱德、陈毅率领队伍与***胜利会师
②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③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④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6.
“这次会议(召开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全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次会议使“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全新的面貌”的原因是
A.作出了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 |
B.初步实现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二次合作 |
C.***在党和红军中领导地位的确立 |
D.中共成立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
7.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请问:“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指的是
A.辛亥革命 | B.五四运动 | C.中共成立 | D.抗战胜利 |
8.
随着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青春》的热映,刮起一阵“致青春”的热风。九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们用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向青春致敬,当时最能体现该运动性质的响亮口号是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
B.取消“二十一条” |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D.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
9.
“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歌中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 ①洗雪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 ②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 ③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④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 |
10.
徐州某纪念馆的一根刻满了地名的扁担特别醒目。支前农民唐和恩使用过的扁担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所经过的地方,包括山东临沂、江苏徐州、安徽双堆集。由此可以判断农民唐和恩支援过
A.辽沈战役 | B.渡江战役 | C.平津战役 | D.淮海战役 |
11.
解放战争期间,刘邓大军根据***“不要与前来合击之敌纠缠,下决心不要后方”的指示,兵分三路横跨陇海线,开始千里跃进的壮举。此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挺进大别山 | B.渡江战役 | C.淮海战役 | D.百团大战 |
12.
下侧示意图,反映了某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

①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② ②海外华侨的竞相投资
③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④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

① 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② ②海外华侨的竞相投资
③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④南京国民政府的推动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13.
学习小组讨论题:“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下是几位同学的发言,其中看法正确的是
A.甲: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
B.乙: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
C.丙: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地位 |
D.丁:制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 |
14.
《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5.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者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求同存异”的方针 | C.独立自主 | D.一边倒 |
16.
2015年5月,某旅游公司设计了多条“走进台湾”系列产品线路,包括美食之旅——“吃”遍宝岛;花博之旅——“花”现宝岛;婚纱蜜月之旅——钟爱一生宝岛演艺等。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A.它为两岸交流提供了新的渠道 |
B.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
C.海峡两岸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D.合作共赢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