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649685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1

1.综合题(共3题)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辉煌)
材料一  1405—1433年,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先后带去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和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物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等……船队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西洋各国也纷纷遣使来华。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描述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是什么?
(近代屈辱)
材料二:这一战争中,中国被一个刚刚兴起的岛国打败,彻底暴露了中国外强中干的腐朽本质,各列强胆子也就壮起来了,准备对中国进行一次更大的瓜分。

——顾明义主编《中国近代外交史略》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刚刚兴起的岛国”是哪个国家?指出西方列强在“这一战争”后侵略中国的新方式是什么?
(当代复兴)
材料三  1978年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变化图表

(3)上图表中的数据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似乎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己经开始改变世界了。

——新加坡《联合早报》(2005年4月)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让世界进入中国”的一项具体措施。并说出表明“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国际或地区组织。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根源于一种愈来愈恶化,而且逐渐超出各国政府所能控制的国际形势。慢慢地,欧洲分成两个对立的列强集团。这种和平时期的对立集团,是首次出现的新产物。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1)材料一中的观点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该观点。
材料二 各主要交战国伤亡人数统计
国别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德国
日本
伤亡人数
3500万
3000万
100万
120万
990万
500万
 
(2)材料二反映了哪次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伤亡人数最多的原因?
3.
世界工厂为世界制造,世界工厂不断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与世界工厂的变迁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末
20世纪中期
20世纪末
工业革命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世界工厂
英国
美国
日本
 
特点
制造中心、科技中心、贸易中心
制造中心、科技中心
制造中心
分散化
 

——摘自孙林岩《全球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世界工厂”的产生起源于哪一历史事件?并概括“世界工厂”国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首先成为“世界工厂”的政治前提。
材料二 中国商品充斥于世界各个角落,以至于有“离开中国,世界就无法生活”的说法……但是中国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品牌、市场网络、管理诀窍还在欧美日等跨国公司手中,这就出现了“中国发展,外国赚钱”的局面,利润流向国外。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中国的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

——摘自陶金珏《当代中国世界工厂问题研究》

(2)中国现在也被称为“世界工厂”,根据材料二指出存在的不足是什么?如何才能改变“中国发展,外国赚钱”的现状?

2.判断题(共2题)

4.
“逢天曹怒,假手良民,红灯下照,民不迷津,义和明教,不约同心。全重漂洋孽,时逢本命官,待当重九日,翦草自除根。”这则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5.
有人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展开的一场场救亡图存的运动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指的是新文化运动。

3.选择题(共12题)

6.
国家机构的设置体现着国家的治理观念和能力。下列我国古代国家机构设置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宣政院
②西域都护
③军机处
④台湾府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②④③①
7.
“林则徐在他有机会对抗敌人之前就被撤职一事,导致许多人认为战争的失败只是一桩历史的偶然事件。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里讲的“战争”是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
康有为发表《请诛国贼救学生电》称:“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耳。”其电文针对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辛亥革命
9.
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说过:“我想谈谈我个人对***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材料中的“一条路”开始于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0.
如图所示,导致国共兵力对比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原因是
A.转战陕北
B.挺进中原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11.
“这部法典试图明确地、永久地调整一切社会关系,因而,它不仅阐明了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这部法典是指
A.《汉谟拉比法典》
B.《查士丁尼法典》
C.《权利法案》
D.《拿破仑法典》
12.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这里所说“城市”早期的基本居民主要指
A.农奴和庄园领主
B.雇佣工人和资本家
C.王室和新贵族
D.手工业者和商人
13.
“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中,欧洲在公元15世纪以前一直扮演着一个次要角色,而在欧洲和美洲连接在一起后,北大西洋两岸的国家逐渐开创了属于他们的世纪。”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充分肯定了下列哪一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光荣革命
D.工业革命
14.
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的运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的杠杆。材料论述了
A.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C.劳动分工的积极作用
D.机器运用推动生产的发展
15.
“布尔什维克党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其唯一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实现了人民群众最下层的那种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来参加推翻并粉碎旧制度的工作。”材料中“粉碎旧制度的工作”是指
A.废除农奴制
B.十月革命
C.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D.苏联解体
16.
只见两个武装到牙齿的超级大国角逐、对峙,忽而剑拔弩张,忽而握手妥协,最紧张时似乎要把全世界拖入一场核浩劫,但是每次都及“热战”的边缘而返。材料反映了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B.政治多极化趋势
C.经济全球化趋势
D.两极格局的对峙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于中国古代的,“仁、义、信”等思想。中国古代的“仁、义,信”思想属于( )
A.儒家思想B.墨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判断题:(2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