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4题)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重要的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一中“卫鞅”指的是谁?他推行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依据材料说出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2)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卫鞅变法内容中最受新兴地主阶级欢迎的是什么?达到秦国迅速“强兵”目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二: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3)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看下图回答
(4)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除此之外,改革还有哪些措施?
(5)当今,我国也正处于改革大潮之中,以上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隋唐以来,经济进步明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图二分别是什么生产工具?
材料二
“苏湖熟,天下足”
﹣﹣宋代谚语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东京梦华录》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2)材料二的各种史料反映了宋代哪些经济信息?(不少于 3 条)
材料三
年代 | 顺治8年 | 康熙39年 | 乾隆5年 |
人口数量 | 0.7亿 | 1.5亿 | 3.13亿 |
(3)指出材料三中人口变化的趋势。你认为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不断演变,不断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方镇(地方势力)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夺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太祖曰:“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摘编自宋史
(1)依据材料一,宋初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答出两点即可)
材料二《中央集权示意图》
(2)阅读图一、二,指出所体现制度分别属于哪个朝代?明朝朱元璋采取了什么措施,导致图三与图一、图二大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呈现出怎样的演变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繁盛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也以自身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和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的辉煌。
材料二:如下图所示是发生在明朝初年中外交往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乾隆皇帝曾给英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根据材料一,写出唐朝时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我国两位杰出高僧。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最远到达什么地方?其历史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清统治者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产生怎样的消极影响?
(4)以史为鉴,可以明智。根据以上史实,你有哪些启示?
2.选择题- (共16题)
A.秦始皇 | B.汉武帝 | C.北魏孝文帝 | D.隋文帝 |
①造纸术的发明是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方便,
②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
③《兰亭序集》达到收放自如、浑然天成,
④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A.都城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
B.精美宋瓷行销海内外 |
C.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一交子 |
D.造船技术居世界前列 |
①册封达赖、班禅
②设置驻藏大臣
③制定金瓶掣签制度
④设立伊犁将军。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A.夏朝 | B.商朝 | C.西周 | D.春秋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