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3)材料二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冷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三 万国尽征戌,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唐·杜甫《垂老别》
(1)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特殊时代?他的诗被后人称誉为什么?(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3)材料二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的典籍是什么?
(2)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文化等方面考虑)
(4)请你再举出一位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
材料一: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的典籍是什么?
(2)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文化等方面考虑)
(4)请你再举出一位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材料三: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当时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同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使得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向南方的转移。

(1)材料一、二都涉及到了哪一项发明?此项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当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哪个朝代?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按顺序依次写出我国唐、宋、元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
(4)综合以上材料内容,宋代经济文化和科技的高度发展,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
材料一: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摘自全国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材料二:朱彧的《萍洲可谈》一书中写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晦阴则观……。”材料三:宋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得到了高度发展。当时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同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使得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向南方的转移。
——摘自全国统编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材料四:
(1)材料一、二都涉及到了哪一项发明?此项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当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什么?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哪个朝代?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按顺序依次写出我国唐、宋、元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
(4)综合以上材料内容,宋代经济文化和科技的高度发展,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他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
(2)从材料二中你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朝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3)请写出材料三中元朝统治者在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
材料一: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1271年,他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
——《中国通史》
材料二:(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史·地理志》
材料三: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关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元朝统一全国有何历史意义?(2)从材料二中你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朝为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
(3)请写出材料三中元朝统治者在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
5.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图一、图二)

材料二: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原王朝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格局分裂局面。第三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四:明朝人方孝儒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 《宋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图一与图二分别属于“中原王朝与边疆关系发展模式”中的哪一种模式?
(2)材料三反应的现象是在哪一次议和后出现的?你如何看待这次议和?
(3)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时期出现的现象,并谈谈你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看法。
材料一:(图一、图二)

材料二: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中原王朝覆灭,各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格局分裂局面。第三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四:明朝人方孝儒曾言:“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者犹以为怪……至于元,百年之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
—— 《宋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图一与图二分别属于“中原王朝与边疆关系发展模式”中的哪一种模式?
(2)材料三反应的现象是在哪一次议和后出现的?你如何看待这次议和?
(3)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时期出现的现象,并谈谈你对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看法。
2.选择题- (共19题)
8.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材料中的“极为神速”主要得益于
A.北宋城市商业的繁荣 | B.造纸术的重大改进 | C.瓦子的出现 | 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
9.
《阿骨打传奇》以生动的语言、感人的情节,讲述了阿骨打解放奴隶、爱人才、爱民众、聚民心等一系列故事。下列史实与阿骨打无关的是
A.统一女真各部 |
B.建立大金 |
C.颁行女真文字 |
D.订立澶渊之盟 |
10.
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
A.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
B.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 |
C.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 |
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 |
14.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了
A.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
B.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
C.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多彩,商业繁荣 |
D.元代民族压迫严重,人民生活困苦 |
15.
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以近些年对西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基础,以西夏王朝从兴起到灭亡的发展过程为历史线索,生动详实地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短暂却又神秘的西夏王朝。建立西夏王朝的是( )
A.鲜卑族 | B.契丹族 | C.藏族 | D.党项族 |
22.
隋唐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我们把隋唐时期的历史作为一个学习单元,下列最为合适的单元主题应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
D.帝国的落日余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