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让我们共同走进唐朝,探究唐朝的历史。
(贞观之治)
材料一: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政治上,……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生产。贞观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盛世景象)
材料二:如下图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上图图片是唐朝出现的用于耕作的新农具,它的名称是什么?
(民族和睦)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唐诗盛行)
材料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学史明志)
(5)综上所述,你认为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贞观之治)
材料一: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政治上,……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生产。贞观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贞观”是谁的年号?材料一中科举取士制度诞生于什么时期?(盛世景象)
材料二:如下图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上图图片是唐朝出现的用于耕作的新农具,它的名称是什么?
(民族和睦)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3)材料三中的“公主”是指谁?(唐诗盛行)
材料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4)材料四中的诗歌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个盛世的描述?在众多的唐朝诗人中,有一位诗人的诗歌妇孺皆会吟诵,达到了通俗的最高境界。这位诗人是谁?(学史明志)
(5)综上所述,你认为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
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器,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材料二:设置宣政院,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负责西藏各项军民事务,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材料三:顺治皇帝隆重接见五世达赖,1653年正式赐予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时,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4)结合材料三,清政府于1727年,设置 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后来,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乾隆帝在新疆设置,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对西藏和新疆的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
材料一:“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器,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1)材料一的内容出自我国哪位民族英雄致外国侵略者的信函?台湾收复后,清政府于1684年设置什么机构,加强对台湾的管辖?材料二:设置宣政院,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负责西藏各项军民事务,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2)材料二的内容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材料三:顺治皇帝隆重接见五世达赖,1653年正式赐予他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时,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确立了什么制度?(4)结合材料三,清政府于1727年,设置 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后来,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乾隆帝在新疆设置,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清朝对西藏和新疆的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
3.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历史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同欧洲航海家远航列表比较如下
材料三: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渐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是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材料四: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清朝收复台湾后,曾放松海禁,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即今连云港)四处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
材料一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历史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唐朝主动对外友好交往的两个事例。我国四大名著中的哪一部取材来源于其中的一个事例?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同欧洲航海家远航列表比较如下
| 郑和 | 哥伦布 | 达·伽马 |
| 下“西洋” | 到达美洲 |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
时间 | 1405—1433年 | 1492—1504年 | 1497—1498年 |
次数 | 7次 | 4次 | 1次 |
人数 | 27800人 | 1000—1500人 | 160人 |
船数 | 大号宝船63艘(共计百余艘) | 17艘 | 4艘(一说3艘) |
船只大小 | 长151.8米,宽61.6米 |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 | 120吨、100吨、50吨 |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2)阅读材料二通过比较,指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伟大壮举的原因材料三: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渐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是世界上的强国。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据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唐朝、明朝对外交往发达的相同前提条件。材料四: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清力量,曾厉行海禁,“片板不准下海”。清朝收复台湾后,曾放松海禁,开放澳门、漳州、宁波、云台山(即今连云港)四处为对外贸易港口,准许外国商船前来交易。后来,由于外商在中国沿海进行不利于清朝的非法活动,清政府只允许他们在广州一处进行贸易。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归纳出清朝前期实行的外交政策。该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2.选择题- (共20题)
8.
“朕选儒臣(文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治理)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①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增强了武将统军的指挥权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①造成重文轻武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增强了武将统军的指挥权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①④ |
11.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中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早市”“夜市”,许多交易可用“交子”,“动即千万”。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
A.唐代洛阳 |
B.北宋开封 |
C.元朝大都 |
D.明朝北京 |
13.
960年正月的一天,北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 )
A.石守信 | B.赵光义 | C.赵普 | D.赵匡胤 |
14.
《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学习和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 |
B.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
C.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
D.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
19.
《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A.强化封建皇权 |
B.便于传达中央政令 |
C.监视官民 |
D.控制国家兵权 |
20.
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
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
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
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 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