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19届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648141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9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1895年)《纽约时报》

(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纽约时报》是针对什么事件作上述评论的?此事件对中国有怎样的影响?材料中说“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于是先进的中国人是怎样挽救民族危亡的?
材料二: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2)材料二所述“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是什么?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指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在现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材料三中党的主要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材料中的“现阶段”是指什么阶段?为“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合作领导了什么国民革命运动?
材料四:***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者说:“1927年,他(蒋介石)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4)依据材料四,1927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了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指的是什么?
材料五: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的凯歌……是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它终为***和共产党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

——(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5)材料五中“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在这次“撤退”过程中的生死攸关转折点是什么?这次撤退给人类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2.
历史图片是历史场景的形象呈现,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结合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
(2)图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什么事件?这个事件的指挥者是谁?这个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图三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事件?我国实行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4)图二与图三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3.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被称为世界“超级大国”的美国诞生至今只有230多年的历史,然而美国的兴起与发展却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19世纪60年代前美国在诞生和发展过程中先后遇到过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严重阻碍,这些障碍各是什么?
阅读图:《1850——1990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请分析主要原因。
(3)1929年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原因何在?美国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
(4)图示中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比重中达到顶点是在什么时期?期间经济发展又有何特点?
(5)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你有何启示?
4.
科技影响生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出现了三次全球性的科技革命,人们的生产、生活和世界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材料二:薛健在《浅谈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中指出:科学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它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加祸于人类,科技是善用还是恶用或误用都取决于人自身。
请回答:
(1)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列举第二次科技革命中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产或生活的成果两例。
(3)决定科学技术造福人类还是“加祸”人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趋科技之利避科技之害?

2.选择题(共15题)

5.
关于《资治通鉴》,不正确的是
A.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
B.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重要参考价值
C.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D.按年月日顺序叙述原始社会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6.
下面的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A.东汉
B.南朝
C.唐朝
D.南宋
7.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对词的发展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词的相同之处体现在
A.都有胸怀祖国收复失地之志
B.都善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
C.词风都属于豪放风格
D.词风委婉,感情真挚
8.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9.
下列事件与中国近代对资本主义的探索无重要关联的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
D.王安石变法
10.
猜一猜:他是洋务运动时的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曾表示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修铁路;他修成的铁路曾令外国人对中国刮目相看。他是
A.魏源
B.詹天佑
C.张謇
D.张之洞
11.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是中国开始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下列对《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割香港岛﹣﹣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B.赔款2100万银元﹣﹣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
C.开放东南沿海5个通商口岸﹣﹣外国势力侵入中国沿海
D.协定关税﹣﹣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
12.
如图为上海滩最早刊登的抗日宣传广告:把绘有铁路干线的东北三省地图作为主图案,其上部还印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字样,下面绘有一个巨大的叹号;叹号两侧是“外侮日寇”四个美术字。广告的中右部印有“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字样。通过该广告,可以判断
A.九一八事件之后中日民族矛盾加剧
B.全面抗战时期国人民族危亡意识的增强
C.国共已就合作抗日达成共识
D.掀起了全民族的抗战浪潮
13.
袁隆平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名人,你认为评定他的理由是
A.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B.率领农民参加人民公社化运动
C.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D.带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4.
佃户一般每周要在领主的直领地上劳动三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由此可见,佃户向领主缴纳地租的形式是
A.货币地租
B.实物地租
C.劳役地租
D.税收地租
15.
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印度的0~9数字等东方科学成就传播到欧洲,在不同文明之间架起了文化交流桥梁的是
A.西班牙人
B.葡萄牙人
C.阿拉伯人
D.土耳其人
16.
下列图示,正确反映“三角贸易”的是
A.
B.
C.
D.
17.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和对立斗争不能说明(  )
A.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B.帝国主义之间既斗争又勾结
C.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增大D.帝国主义政治上开始走向一体化
18.
请根据图示判断,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趋势是
A.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向两极格局演变
B.从“一超多强”向多极化演变
C.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演变
D.由两极格局向“一超多强”演变
19.
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是(  )
A.带回了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B.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
C.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D.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