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第三中学七年级人教部编版上册期末提升卷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64800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2/23

1.综合题(共1题)

1.
乱世出英雄,时势造英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的改革两手抓,一手是抓军事,能打仗、打胜仗;另一手是抓种粮,发展农业生产。“利出于地”、“名出于战”,把一切社会资源都驱使到促进农耕和有利于战争方面去。这个体制坚持了130多年,一直到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取得统一全国的胜利。
——张国刚《商鞅变法及其与西方的比较》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地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材料三 一生荣华出曾门,三朝辅政至中堂。少时有志匡华夏,老来失策亲虎狼。马关喋血卖国契,糊裱难堵漏风墙。辛丑叠恨终呕命,至死屈身背骂名。
——台湾著名学者高阳
材料四 失败反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还要更高大些。……他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
——雨果《悲惨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商鞅“抓军事”“抓种粮”的措施指什么?这场变法给秦国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拓跋宏”指哪位皇帝?其“接受汉文化”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糊裱”“堵漏”指李鸿章等掀起的哪场运动?该运动有何积极作用?
(4)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主人公“卓越”和“污点”的主要表现。
(5)综合以上材料,试谈谈你对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看法。

2.选择题(共5题)

2.
“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材料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
A.管仲改革
B.吴起变法
C.商鞅变法
D.北魏孝文帝改革
3.
公元383年,东晋以少胜多,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与这一事件有关的成语是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
C.草木皆兵
D.三顾茅庐
4.
诗歌是生动鲜活的历史,下列诗句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②“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③“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A.④①②③B.③④②①
C.②①③④D.③②④①
5.
战国时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你认为他们治国方面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A.发展经济
B.武力掠夺
C.制度创新
D.科技强国
6.
《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第七》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绥绶……”材料中“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
A.监察百官B.掌管军事C.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D.管理全国宗教事务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