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46中南校区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64767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6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材料一人名中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信息,据此你可以推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材料二中的“商君治秦”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领域出现了怎样的局面?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特点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未、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微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共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程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据材料三,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2.选择题(共3题)

3.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
A.分封制
B.世袭制
C.禅让制
D.等级制
4.
以下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示意图,图示中“大变革”处的内容应是(   )
A.国家产生B.文明起源C.政权分立D.社会转型
5.
考古发现是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证据。下面一组图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的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其中能够见证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开始的文物图片是(  )
A.B.
C.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