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材料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期间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定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1)近代史上,先后爆发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几次战争后清政府分别与帝国主义签定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2)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分别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
(3)材料二中雨果强烈谴责了“两个强盗”的什么暴行?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这两个强盗指是哪些?
(4)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要求惩办的三个卖国贼是哪些人?
材料四: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首望去,一个世纪,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1)近代史上,先后爆发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几次战争后清政府分别与帝国主义签定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2)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分别对中国的社会性质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人们叫做法兰西,另一个叫做英吉利
——(法国)维克多•雨果
材料三:北京十余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怀着满腔怒火,到天安门广场和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区举行集会、游行等抗议活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响彻云霄。(3)材料二中雨果强烈谴责了“两个强盗”的什么暴行?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这两个强盗指是哪些?
(4)材料三反映的是哪次爱国运动?在这次运动中要求惩办的三个卖国贼是哪些人?
材料四: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回首望去,一个世纪,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外乎是使中国走向近代化,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的历程。……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
(5)请分别举出材料四中所说的自强、变法、革命所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名称。
2.
回看历史,昭示未来。历史最终证明,冷战没有真正的赢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使“冷战”在欧洲的对抗有了什么新发展?这标志着什么世界格局的形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有哪些?长期的军备竞赛给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说明,美国是否达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从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来说,“冷战”留下了哪些教训?
材料一: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马歇尔计划。
——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二:北约和华约建立。
组织 | 成立时间 | 性质 |
北大西洋 公约组织 | 1949年 | 为遏制苏联,由美国策划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
华沙条约 组织 | 1955年 | 由苏联控制,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
材料三:核武器有巨大的杀伤力,成为美苏军备竞赛中的重中之重……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美苏尽管争夺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岳麓书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四:“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西欧和日本都有自己的主张,中国要求建立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
——刘金质《冷战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使“冷战”在欧洲的对抗有了什么新发展?这标志着什么世界格局的形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有哪些?长期的军备竞赛给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说明,美国是否达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从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来说,“冷战”留下了哪些教训?
2.选择题- (共18题)
3.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该书中指出:“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实行了
A.闭关锁国 |
B.休养生息 |
C.轻徭薄赋 |
D.自由贸易 |
4.
《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维护国家统一 | B.强化君主专制 |
C.提高行政效率 | D.实现权力制衡 |
5.
据新华社报道,2015年9月25日,考古学家在黄海海域探明了一艘沉船的真实身份,经初步确认是北洋水师的致远舰。材料中的“致远舰”出现在
A.鸦片战争时期 |
B.中法战争时期 |
C.甲午战争时期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
7.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造成歌中人流亡的历史事件是
A.巴黎和会 |
B.九一八事变 |
C.西安事变 |
D.辽沈战役 |
8.
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讨论调整对中共和对日政策,确定了停止内战,与共产党重新合作的方针。直接促成这一政策的事件是( )
A.红军长征胜利会师 |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
C.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
D.国民政府西迁重庆 |
9.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救国。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还有一个人是张謇。张謇选择的道路是
A.师夷长技 |
B.实业救国 |
C.君主立宪 |
D.民主科学 |
10.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是指中国实现了( )
A. 全境解放 B. 社会主义 C. 国家富强 D. 民族独立
A. 全境解放 B. 社会主义 C. 国家富强 D. 民族独立
11.
宪法应是“限权(力)之法”,是“众法之法”,也是“根本大法”,宪法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不容置疑的权威与尊严。新中国迈出了宪政法治第一步的是
A.1954年宪法 |
B.1975年宪法 |
C.1978年宪法 |
D.1982年宪法 |
12.
下列为某农民在1974年、1980年、1983年贴出的三幅春联:1974年的春联是: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1980年的春联是: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1983年的春联是: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横批:永跟党走。这三幅春联内容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B.对外开放的实行 |
C.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 D.经济特区的设立 |
13.
2017 年 11 月 8~10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特朗普的这次访问,大大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回顾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
A.乒乓外交 | B.基辛格访华 |
C.《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 D.邓小平访美 |
14.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工商业的逐渐发展,11世纪前后,西欧各地出现了城市复兴的景象。西欧城市兴起的主要历史意义是( )
A.加速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
B.促进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
C.加速了东西方文明的传播 |
D.催生了市民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
15.
记录片《大国崛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公元1500年前后的第六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的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它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根据材料判断这个‘重要的分水岭’的含义是( )
A.世界各个地区从相互隔绝、孤立发展到连接成一个整体 |
B.锤炼了欧洲人敢于胃险、勇于拼搏的精神 |
C.殖民扩张和侵略活动从此开始 |
D.人类历史开始迈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
16.
19世纪,“雾都”一词成为伦敦的标签。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描述了伦敦的雾,“那是一种沁入人心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造成雾都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造成的 |
B.英国自然气候造成的 |
C.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的 |
D.希特勒的空袭造成的 |
18.
一方面,法国人视拿破仑为民族英雄;另一方面,欧洲其他国家很多的人对拿破仑表示憎恶。分析后者憎恶拿破仑的原因,正确的是。
A.拿破仑加冕称帝,窃取了法国大革命的果实 |
B.《拿破仑法典》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
C.在滑铁卢战役中的失败让大家失望 |
D.发动对外战争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 |
19.
斯福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为了永远纠正我们经济体制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 )
A.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性调整 |
B.提高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来消除经济危机 |
C.目的是改善工人和小生产者的状况 |
D.实行计划经济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