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5题)
1.
镇江市某中学九年级(1)班同学以“忆沉沦、探复兴”为主题进行探究式学习,请你参与进来。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机经过了走西方的路、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已的路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上独立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的进步人士为了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而发起的两次运动,这两次运动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使中国走上独立的正确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一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怎样做。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机经过了走西方的路、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已的路的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上独立的正确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们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中的A、C、D三次战争,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2)材料二中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的进步人士为了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而发起的两次运动,这两次运动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使中国走上独立的正确道路”指的是什么道路?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一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怎样做。
2.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也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二 ***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者说:“1927年,他(蒋介石)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材料三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
(2)依据材料二,1927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了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指的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始长征的原因。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依据材料三,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 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二 ***曾对一位外国来访者说:“1927年,他(蒋介石)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人也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材料三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有18天用于夜晚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才休整一次,日均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条山脉,其中5条山脉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1个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仅剩6500人,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
——摘编自中共党史研究室文献
(1)材料一所述“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是什么?“1911年的闪电“指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指的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有何历史意义?(2)依据材料二,1927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孵出”了两只“小鸡”。这两只“小鸡”指的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始长征的原因。材料三体现了怎样的长征精神?依据材料三,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3.
改革与创新是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古今中外许多改革的事例无一不证明了这一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 1874年-1890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12.1%,同时期的英国为1.7%,法国为2.1%,德国为3.5%,日本在短短的15年的时间内,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并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用了200年左右时间才完成的资产阶级现代化的进程。
(1)为变法图强,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领导了什么运动?此运动在社会上起了什么作用?
(2)苏俄1921年——1925年粮食产量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该国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回答: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日本历史上哪一事件的开展有关?根据材料归纳日本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和资产阶级现代化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请探究,改革要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至少两点)
材料一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
材料二 下表是(苏俄)1921年—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表时间(年) | 1921 | 1923 | 1925 |
粮食产量(亿普特) | 23.13 | 34.55 | 44.24 |
材料三 1874年-1890年,日本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为12.1%,同时期的英国为1.7%,法国为2.1%,德国为3.5%,日本在短短的15年的时间内,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并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差不多用了200年左右时间才完成的资产阶级现代化的进程。
(1)为变法图强,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领导了什么运动?此运动在社会上起了什么作用?
(2)苏俄1921年——1925年粮食产量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该国实行了什么政策?该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3)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回答: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日本历史上哪一事件的开展有关?根据材料归纳日本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和资产阶级现代化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请探究,改革要获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至少两点)
4.
目前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多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下三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形势,请仔细观察,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二: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1反映的是一战前剑拔弩张的气氛,战前形成了哪两大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2)材料一中图2反映了二战前法西斯反动势力的猖獗,形成了什么集团?
(3)材料一中图3反映了怎样的世界形势?
(4)材料二中“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中国应该如何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
材料一:以下三幅图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形势,请仔细观察,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二:冷战消失了……为具有更加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开启了大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1反映的是一战前剑拔弩张的气氛,战前形成了哪两大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2)材料一中图2反映了二战前法西斯反动势力的猖獗,形成了什么集团?
(3)材料一中图3反映了怎样的世界形势?
(4)材料二中“多元化特点的社会”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5)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面对世界发展的新形势,中国应该如何争取有利的国际地位?
5.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对孪生姐妹,战争中孕育着和平,和平中又潜伏着战争。
材料一 有人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一战中,有位战地记者这样描述一场被称为“绞肉机”战役:“整个树林被削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材料二 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突然和蓄谋的进攻……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国进入战争状态。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是指什么事件?写出记者所描述的“绞肉机”战役的具体名称。
(2)材料二中,为什么罗斯福说“1941年12月7日”是“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面对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1942年1月反法西斯国家有什么重大举措?
(3)据材料三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
(4)材料四中的两幅图片,表达了世界人民怎样的共同愿望?
材料一 有人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一战中,有位战地记者这样描述一场被称为“绞肉机”战役:“整个树林被削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
材料二 昨天,1941年12月7日,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军突然和蓄谋的进攻……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进行无缘无故和卑鄙怯懦的进攻时起,合众国和日本国进入战争状态。
——摘自罗斯福《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
材料三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情况比较表项目名称 | 参战国 | 卷入人口 (亿) | 参战人员 (亿) | 伤亡人员 (亿) | 直接经济损失(亿美元)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30多 | 15 | 0.7 | 0.3 | 1805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60多 | 20 | 1.1 | 1.9 | 40000 |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是指什么事件?写出记者所描述的“绞肉机”战役的具体名称。
(2)材料二中,为什么罗斯福说“1941年12月7日”是“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面对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1942年1月反法西斯国家有什么重大举措?
(3)据材料三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
(4)材料四中的两幅图片,表达了世界人民怎样的共同愿望?
2.选择题- (共21题)
6.
太平天国提出:“凡天下天,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主张的纲领性文件是
A.《海国图志》 |
B.《劝世良言》 |
C.《天朝田亩制度》 |
D.《资政新篇》 |
7.
史学家陈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 | B.鸦片战争 |
C.甲午中日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9.
清末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指的是哪次战争的失败
A.鸦片战争 |
B.第二次鸦片战争 |
C.中日甲午战争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2.
“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运动的兴办
A.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 |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C.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
D.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
14.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星火燎原”相对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一大”召开 |
B.遵义会议 |
C.工农武装割据 |
D.七届二中全会 |
15.
***说,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这个伟大的事件”是指( )
A.南昌起义 ![]() | B.北伐战争 | C.秋收起义 ![]() | D.井冈山会师 |
16.
《全球通史》中写到:“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提及的“这场运动”
A.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A.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B.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7.
美国某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就是***。***这时……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实现国共合作,进行北伐战争 |
B.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
C.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
D.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
22.
南斯拉夫某城有一石碑,刻有文字“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碑文记载的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个事件是()
A.莱克星顿的枪声 | B.萨拉热窝事件 |
C.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 D.波士顿倾茶事件 |
23.
罗斯福说: “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所说的“新应用”是指
A.自由主义政策 | 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
C.新经济政策 |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24.
丘吉尔在1941年6月22日发表广播演说:“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也是英国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和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这表明
A.英国早就想帮助苏联 |
B.英国改变了对苏联的根本立场 |
C.英苏面临着共同的敌人 |
D.丘吉尔变成了苏联利益的维护者 |
25.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二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文中的挑战是指()
A.苏联的威胁 | B.美国经济滞胀 |
C.中国的崛起 | D.西欧和日本经济崛起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5道)
选择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