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64715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20/1/11

1.选择题(共6题)

1.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日涉以成趣
A.徐孺陈蕃之榻B.雄州列,俊采
C.历郎署D.三江而带五湖
2.
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②常在床蓐   ③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⑤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③④⑤⑥
3.
下列各句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彼且恶乎待哉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而莫之夭阏者
C.遂见用于小邑D.《齐谐》者,志怪者也
4.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童子何知,躬逢胜饯B.虽然,犹有未树也
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D.奚惆怅而独悲
5.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后乃今风 培:凭
B.家君作,路出名区  宰:县令
C.诏书特下,臣郎中 拜:征召
D.聊化以归尽 乘:顺随
6.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王勃,“初唐四杰”之一。他的作品《滕王阁序》以骈文写就,句式对偶,灵活多变,多用典故,词彩华美,音韵和谐。
B.《庄子•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句子,其中“晦”指农历月末最后一天,“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望”指农历每月十五。
C.《陈情表》中“五尺之僮”,是指五尺高的小孩,汉代的五尺和今天的五尺是一样的。
D.《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一部著名的小说,反映的是湘西一个边远小城茶垌20世纪初叶的社会风貌。

2.现代文阅读(共2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它从个体到个体进行传播,而且每一代的质量都有很大变化。它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然没落,或是,在一定时期的败落之后,它也能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就像所有活着的有机物,它在永恒的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它现在的贫乏并不致命,并不意味会被永远拒之门外。它自身的没落为其正本清源和准备改进创造了必要条件。在古典柱式中,建筑找到了它的最高表达方式:即使天才们也不能再对它做进一步的改进,就如同无法再改进人类的身体和骨骼一样。辛克尔宣称:建筑的进化在过去很显著,现在只有受过训练的眼睛才能觉察到古典柱式中所需要的改进。

这在所有的文化领域都是显而易见的:当说不好古典语言时不能就这样放弃;相反,在这样的时刻,人们有必要建立适当的途径来重构古典形式。有人说传统建筑语言已经枯竭并最终过时,这是一个灾难性事件的结果,这样的论点并不是出于对传统建筑自身内在结构的评价,而是对传统建筑因为政治原因而被滥用的拒绝。传统建筑远不是一种外来语,真正的传统建筑仍在和我们对话,而且效果很好。即使我们不能够发出我们自己的,它仍在不断向我们传达着精华的信息。

传统建筑始终是一种有生命的语言,尽管许多建筑师已经丧失了学习传统建筑语法、使用传统建筑语汇的愿望。过去的、现代的危机既没有侵蚀也没有污染传统语言:它的规则、含义、发明和词汇都只是在混乱中被暂时掩盖了起来或被人们所视而不见。传统建筑语言的知识构架以及了解如何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过渡期被硬生生地打断了。它的原则完全可能重现新貌,也可能已经正在进行中了。建筑价值的转变既不是机械的,也不是自愿的,而是有决定因素和原因的——它是一个文化的选择。

(选自(卢)莱昂•克里尔《社会建筑》)

【小题1】下列不能支持“传统建筑不是一劳永逸的东西”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传统建筑有可能会暂时没落,它的发展和完善始终不曾停止过。
B.传统建筑如同一种活着的有机物,总是在重塑过程中寻找自我。
C.传统建筑由于并不致命的贫乏,目前被建筑师们暂时拒之门外。
D.传统建筑如人类身体和骨骼一样稳定,难以对其做进一步改进。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传统建筑因被滥用而遭拒绝,致使有人作出其语言已枯竭的论断。
B.传统建筑就像古典语言一样,仍在不断向我们传达着精华的信息。
C.传统建筑产生危机,是由于建筑师丧失了使用传统建筑语言的愿望。
D.传统建筑语言并没有被侵蚀和污染,其原则可能已经被人重新使用。
【小题3】概括传统建筑能传承下来的原因。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翻浆

毕淑敏

那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运送旧轮胎的货车,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

突然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你找死吗?”司机大喊。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我要搭车。”“不搭!哪有地方!”司机愤愤地说。“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想冻死啊!”说着,准备闪过他往前开。 那个人抱住车灯说:“就在那儿……我母亲病了,我到场部好不容易借到点小米……我母亲想吃……”“让他上车吧!”我有些同情地说。

他立即抱着口袋往车厢上爬。

夜风在车窗外凄厉地呜叫。司机说:“我觉得他好像要干什么。”我借着司机身后小窗的一个小洞,屏住气向里窥探。朦胧的月色中,那个青年如一团肮脏的雾,龟缩在起伏的轮胎里。每一次颠簸,他都像遗弃的篮球,被橡胶轮胎击打得嘭嘭作响。忽然, 我看到青年手脚麻利地搬动着我的提包。那里装着我带给父母的礼物。“哎呀,他偷我东西呢!”

司机很冷静地说:“别担心。”只见他狠踩一脚油门,车就像被横刺了一刀的烈马,疯狂地弹射出去。我顺着小洞看去,那人仿佛被冻僵了,弯着腰抱着头,企图凭借冰冷的橡胶御寒。我的提包已被挪了地方,但依旧完整。司机笑说:“车速这么快,他偷了东西也不敢跳车了。”

路面变得更加难走,车速减慢了。

我紧张地盯着那个小洞,青年也不失时机地站起身,重新搬动了我的提包。我痛苦得几乎大叫。就在这时,司机趁着车的趔趄,索性加大了摇晃的频率,车窗几乎吻到路旁的沙砾。

再看看青年,扑倒在地,像一团被人践踏的草。虚弱但仍不失张牙舞爪的姿势,贪婪地守护着我的提包——他的猎物。司机继续做着“高雅”动作。我又去看看青年,他像夏日里一条疲倦的狗,无助地躺在了轮胎中央。

道路毫无先兆地平滑起来,翻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司机说:“扶好你的脑袋。”就在他狠踩刹车之前,我双腿紧紧抵地,双腕死撑面前的铁…不用看我也知道,那个贼娃子可能要被卸成零件,我心里安宁了许多。“看他还有劲偷别人的东西?”司机踌躇满志地说。

只见那个青年不时地用手抹一下脸,把一种我看不清颜色的液体弹开……他把我的提紧地抱在怀里,往手上哈着气,摆弄着拉锁上的提梁。这时,他扎口袋的绳子已经解开,就等着把我的提包里的东西搬进去呢……

“师傅,他就要把我的东西拿走了……”我惊恐万状地说。师傅反倒不慌不忙地说:“不会出什么事了,到了。”我们到了一个兵站,也是离那个贼娃子住的不通车的村子最近的公路,他至少还要走10公里……

那个青年挽着他的口袋,像个木偶似地往下爬,狼狈地踩着轱辘跌下来,跪坐在地上。

他脸上除了原有的土黄之外,还平添了青光,额上还有蜿蜒的血迹。

他的舌头冻僵了,把“谢”说成“学”:“学学,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在赶路,学学……”

他抹一把下颌,擦掉的不知是眼泪、鼻涕还是血。他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我们。

看着他蹒跚的身影,我不由自主地喝了一声:“你停下!我要查查我的东西少了没有。”

司机赞许地冲我眨眨眼睛。

青年迷惑地面对我们,脖子柔软地耷拉下来。我敏捷地爬上大厢板,不放心地摸索着我的提包,每一环拉锁都像小兽的牙齿般细密结实。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它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厢的木条上,像焊住一般结实。

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

我的提包原是用一根旧绷带搁在车上的。经过长途跋涉,绷带磨断了,搭车人发现了这个隐患,他解下了扎米口袋的绳子,想把我的提包重新固定。在寒冷与颠簸之中,他操作了一路……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翻浆”为题,开篇扣题,但在文章中间部分提到“翻浆消失得无影无踪”,可见后文与“翻浆”无关,篇末也未点题。
B.司机起初不愿让青年搭车,主要是因为这个青年在夜晚拦车,而且竟然不怕戈壁滩的春寒,愿意“蹲大厢板”,司机担心他有不良动机。
C.文中对司机的语言和行为的描写与余华在《十八岁出门远行》中对司机的刻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先锋派小说的荒诞性特点。
D.在怀疑青年是要偷我提包的贼后,我对青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从“张牙舞爪”、“贪婪”和“疲倦的狗”等文字,可见出我的鄙夷和厌恶。
E.小说故事发生在夜晚的戈壁,气氛紧张;情节在窥视中展开,扣人心弦;人物形象塑造得丰满、鲜明。三个要素的成功使小说格外吸引读者。
【小题2】小说塑造了“青年”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3.情景默写(共1题)

9.
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庄子•逍遥游》用“_____,______”两句写鲲鹏奋飞时,其翅膀像从天边垂下来的云一样。文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
(2)《庄子·逍遥游》中用“水”和“大舟”表现世间万物相互联系的名句是 “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引出“小大之辩”的句子是“_____,_____”。
(4)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中认为列子乘风而行不是真正的逍遥,因为他还“有所待”,而“______,_______,______”才算是真正的逍遥。

4.材料作文(共1题)

10.
阅读下面关于“门”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门,我们每天进进出出,人的一生也会进进出出各种各样的“门”,但我们有时却入不了“门”有时又出不了“门”;有时摸不着“门”,有时打不开“门”;有时希望关着“门”……它给我们带来多少喜悦、多少烦恼、多少启迪、多少警策。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现代文阅读:(2道)

    情景默写:(1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