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2019届九年级中考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645588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8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外交官员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注:“考求”指探索研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摘自《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摘编自《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郭嵩焘是怎样看待洋务运动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作出不同评价时各自的管理背景。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在中国追赶世界潮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
探究问题。
材料一:北洋政府为解决山东问题的系列外交活动
年份
外交大事
1917年
中国对德宣战,为收回利权积极参与和会。
1918年
为能参与和会争取主动,中国倾向联美制日。
1919年
参加巴黎和会,中国收回权益的要求遭拒绝。
 

——摘编自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1943年12月1日,《开罗宣言》正式发表,宣称:(苏美英)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摘自王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上)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略地位开始逐渐受到美国决策者的重视。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的抗日与美国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也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的、支持美国的一票。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材料二提及的中国领土“台湾、澎湖列岛”是何时被日本窃取的?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国际社会(注:这里指美、英等国)对中国所提出的领土主权要求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其成因。
3.
阅读材料,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创新决定未来。
材料一:英国曾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国家,率先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后,随着议会主权原则的确立,英国人在君主立宪的政体之下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原则。英国所创建的这种新型政治制度,终究营造出一种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英国能够有充足的精力投身于经济发展和海外扩张,为走向强盛创造了条件。英国始终走在了时代潮流的前列,成为新时代的领头羊。而英国之所以能够引领时代潮流,就在于英国在不断的进行“制度性的创新”。

——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霸权崛起的几个要素》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成为“新时代的领头羊”的表现。
材料二:200多年前,北美是英国的殖民地,200多年后,英国却成了美国的小兄弟。美国的崛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很难否认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因素,美国又是个“没有中世纪挡路”的国家,其发展无需承担过重的历史负担;作为后期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从世界上吸纳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优秀劳动力资源;欧洲列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衰弱赐予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历史机遇。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崛起的原因有哪些。并指出美国在20世纪中期确立了怎样的国际地位。

2.选择题(共11题)

4.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破坏
B.清朝封建势力的强大
C.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5.
《吉林日报》上刊登的消息:“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不到24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该史实的重大影响是
A.迫使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B.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C.解放了华北全境
D.为解放全中国创造了条件
6.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物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内部事务万分火急”主要是指
A.清政府准备发起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C.清政府内部进行权力之争
D.维新派试图改变中国落后现状
7.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在中国提出的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30年的罗斯夫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共同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8.
下列图片是中国人民军队在建国后执行任务的场景。对其所担负的主要任务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抗击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
B.干涉他国事务,树立中国形象
C.维护国家统一,捍卫世界和平
D.反对霸权主义,争夺世界霸权
9.
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庭低薄,缺资金,能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或组织起来,在搭公帮公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该描述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
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一幅学习卡片,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对新中国的支持
B.表明美国已放弃“两个中国”的政策
C.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D.说明中国成为多极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11.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的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是
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B.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C.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D.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12.
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名称最恰当的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C.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
D.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趋势的加强
13.
下图是欧洲某三个国家所占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的示意图,其中乙国应为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
14.
日本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中说:“今日我国之上策,与其坐等邻国开明而共新亚洲,毋宁不与他们为伍,而与西洋文明共进退;与支那朝鲜接触时,也不必因为他们是邻国就特别客气,而以西洋人的方式处理即可。”文中的邻国“以西洋人的方式”是指
A.发动侵略战争
B.开展资产阶级革命
C.推翻封建统治
D.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