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辽宁连云港市赣榆县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历史模拟试题(一)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645530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9/6/3

1.综合题(共3题)

1.
结合历史图片讲述历史故事是同学们学好历史的学法之一。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学法指导一:讲好历史故事需有基本的史实基础

(1)请讲述图一会议的主要内容,图二会议召开的时间及意义。
学法指导二:讲好历史故事需要抓住关键内容

(2)图片是讲故事时依托的材料,图三故事发生于1945年陕北延安,说出与这一故事相关的会议政治报告名称及会议确立的指导思想。图四讲述的是什么重大事件,概述这个事件的伟大意义。
学法指导三:讲好历史故事需要品味精神内涵

(3)据图五,讲述这次会议作出的历史决策,从历史影响、品质等方面,写出你心目中邓小平的形象。
(4)结合学习过程,请你概述一下结合历史图片讲述历史故事这种学法的收获。
2.
结合历史人物开展探究学习,让我们汲取精神展望未来。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比较法”,领会政治家的精神。
(1)***与蒋介石都是二十世纪中国的叱咤风云人物,但人生轨迹却不同。1927年,当蒋介石发动政变叛变革命建立反动政府后,***却不畏艰险勇于探索找到了一条中国革命的什么正确道路?1936年,当蒋介石不顾民族危机一意孤行反共内战终在西安“兵谏”被扣押时,***带领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做的?1945年8月,为了国内和平,***以“弥天大勇”去重庆和蒋介石谈判,国共谈判取得什么成果?
探究二:“联系法”,感受思想家的魅力。
材料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唯心主义的黑格尔哲学加以改造。马克思……流亡英国,接触了各种工人活动家和社会主义者。他吸收了英国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以及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史学研究等成果……恩格斯对工业革命的历史和英国工人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得出了与马克思相似的结论。1844年,马克思和思格斯开始了终生的合作,建构基于唯物史观的社会主义理论。他们称自己的学说为“共产主义”或“科学社会主义”。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2)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学说运用的方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探究三:“体验法”,感悟实业家的情怀。
材料二 张謇说过“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朽。”
(3)举出材料三中张謇创办的“有用事业”是什么,从材料中你能体验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探究四:“反思法”,领悟科学家的品质。
材料三 如果从近代科学的角度看,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1765年,牛顿去世30多年后,一种全新的蒸汽机在瓦特手中诞生了,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4)材料三中指出“正是牛顿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请说出牛顿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和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品质。
3.
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研究性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学习角度一:科技促进工业发展
材料一 大西洋两岸部分国家工业产量比例示意图

——(摘编自《大国的兴衰》)

 
(1)两次工业革命分别是何时开始的?据材料一,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首先领先和后来居上的国家。
学习角度二:政策影响农业发展
材料二 俄国1861年改革后,一位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列宁则指出:“臭名远扬的‘解放’是对农民的无耻掠夺。”
材料三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实行粮食税,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

——(摘自北师大版《世界历史》九下教材)

材料四  1927年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苏联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全盘集体化政策”,开展了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
(2)依据俄国1861年改革的有关内容,指出材料二中两种认识的基本依据。分析材料三四请分别对前苏联时期这两种农业政策作出正确评价。
学习角度三: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材料五 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改革领军人物之一的大久保利通提出:“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摘编自大久保利通《殖产兴业建议书》)

材料六  1933年罗斯福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
(3)材料五中大久保利通认为决定“国之强弱”的根本是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经济发生了怎样重大转变?据材料六分析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时面临的危机是什么?他是怎样领导美国走出危机的?
(4)结合上述研究学习,试总结你对发展经济的认识。

2.选择题(共11题)

4.
下列语句,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苏湖熟,天下足”
D.“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5.
揭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①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转折点
②设驻藏大臣——西藏开始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③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④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冷战”开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
反对“台独”,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以下能证明台湾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A.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B.西方殖民者对台湾虎视眈眈
C.康熙帝决定武力征讨郑成功子孙等抗清力量
D.郑成功的子孙在台湾争权夺利
7.
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对该政策评价正确的是
①成功阻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②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③不利于接触与学习世界先进科技和思想文化
④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拉大了同西方的差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
下图是近代某次侵华战争示意图。侵略军的暴行是
A.拆毁大沽炮台
B.割台湾、澎湖列岛
C.洗劫焚烧圆明园
D.开放通商口岸
9.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历史,近代上海曾是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后上海又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下列关于上海两次开放表述正确的是
①前者是丧权辱国的后者是独立自主的 
②两次开放都丧失关税主动权
③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   
④两次开放都增强了综合国力
A.①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
10.
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
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
11.在我国,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
12.
近现代中国,在实现国家独立、富强这一目标的激励下,在科技报国的道路上,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下面选项中全部属于科学家的一组是
①屠呦呦
②鲁迅
③聂耳
④徐悲鸿
⑤邓稼先
⑥袁隆平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①⑤⑥
13.
某文献对国王在经济、政治、宗教等事务中的权力作了严格的限定,确定国会拥有最高权利的基本原则,并对公民应有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此文献是(   )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C.《人权宣言》D.《拿破仑法典》
14.
近代以来欧洲有三次统一的尝试和努力:第一次是法国主导,结果失败;第二次是德国主导,也以失败告终;第三次是法德和解促成统一。“法德和解促成统一”是指(  )
A.拿破仑帝国的建立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C.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侵略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联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