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64529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9

1.选择题(共14题)

1.
下面汉字中是指事字的一项是( )
A.木B.月C.亦D.采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大学毕业二十年,终于又相聚在当年同窗共读的母校,这风流云散、稍纵即逝的难得机遇,大家都格外珍惜。
B.索马里海域的海盗们装备精良,动辄劫持商船,扣押人质,索要巨额赎金。相形之下,世界其他地方海盗活动的猖獗程度,均无出其右
C.我们接触的很多经销商有很好的品牌背景,但是却因为不会做区域市场计划,使得品牌得不到认可,真是“捧着金饭碗要饭吃”,感觉非常可惜。
D.某领导在一娱乐场所玩乐时意外死亡,当地报纸在次日报道中却把他说成因公殉职。对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虚假报道,有关部门竟装聋作哑。
3.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浦口  揖私  焕然冰释  唉声叹气
B.坐镇  录相  出奇不意  振聋发聩
C.文身  舟楫  指手画脚  平心而论
D.熟稔  蕃盛  世外桃园  万籁有声
4.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洞(xuè)   国(shāng) 车(ɡǔ)  追(shuò)
B.酒(zhuàn) 肆(zì)    窃(piāo) 桎(gù)
C.女(wā)   踯(chú)   诈(jué)   暑(rù)
D.渔(qiáo) 佝(lóu)   神(yù)  风尘仆仆(pǔ)
5.
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韩美日三方对朝鲜在声明中宣布无限期中止参加朝核问题六方会谈表示严重担忧,三方__________朝鲜立即重返六方会谈。
②针对这个“反腐倡廉”的报告,书记说,请允许我大胆地_________一下鲁迅先生那副对联,叫“舒眉傲对贪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我和老丁共事多年,工作上我们配合默契,生活中我们是莫逆之交,但退休后他回广东老家,________再无消息。
A.敦促  窜改  尔后B.敦促  篡改  而后
C.督促  篡改  尔后D.督促  窜改  而后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福建南靖土楼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经百年风雨或战争硝烟,至今仍巍然屹立,享有“东方古城堡”之美誉。
B.从汉代开始,陆上丝路就沿着天山南北逐渐形成了东西交往的北、中、南三条基本干线;同时又由于南北边塞各民族的频繁活动,为唐代丝路向南北扩展奠定了基础。
C.紫禁城是最伟大的人类建筑史上的艺术奇葩,是世界文化历史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记。
D.电子机票的普及改变了以往必须面对面的购票方式,没有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这必将给代理人市场乃至航空销售市场格局带来巨大变化。
7.
将下面五句诗删去一句,再把余下的排序组成七绝,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绿阴不减来时路    ②梅子黄时日日晴。  ③秋水芦花一片明   
④添得黄鹂四五声    ⑤小溪泛尽却山行
A.①③②⑤B.②④①⑤C.②⑤①④D.③②①④
8.
对《李凭箜篌引》主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李贺通过诗歌来赞美李凭的精湛技艺。
B.这首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
C.诗歌形象鲜明,对音乐的描写,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D.作者直接描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优美动听。
9.
下列不符合《将进酒》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来圣贤皆寂寞”,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评”,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的寂寞。
B.“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酒至酣畅之处,不由得“忘形到尔汝”,反客为主了,豪放至此,令人叹服。
C.“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孤独与李白同。
D.“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诗人“大济苍生”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由积极进取变成消极颓废。
10.
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  
①句读之不知    ②不吾知也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    ⑤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⑥浴乎沂,风乎舞雩   ⑦唯兄嫂是依  ⑧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11.
下列对《苏幕遮》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阕描绘雨后风荷的神态,下阕写小楫轻舟梦归,清新淡雅,别具一格。
B.这首词即景抒情,“荷”是全词关键,“荷”贯穿上下阕,情由“荷”生,“荷”是情所依。
C.这首词上阕语言形象,层次分明。例如:消溽暑—呼晴—干宿雨—风荷举。
D.这首词想像神奇,手法巧妙,最后借发问把渔郎引入梦境,抒发思乡之情。
12.

当用小铁片来撬图钉时,主要是利用了{#blank#}1{#/blank#}来工作的。

13.

当用小铁片来撬图钉时,主要是利用了{#blank#}1{#/blank#}来工作的。

14.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曰爱之,其实害之(连词,虽然)   鸡狗不得宁焉 (连词,即使)
B.舍其名(连词,表示承接,于是)   击沛公于坐 (连词,趁机)
C.橐驼非能使木寿孳也 (连词,而且)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不得暇(连词,尚且)
D.然已,勿动勿虑 (表推论,既然)  既来之,则安之(表时间,已经)

2.句子默写(共1题)

15.
名句名篇默写
(1)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2)岁暮阴阳催短景,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李凭中国弹箜篌。
(4)_______________,大块假我以文章。
(5)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______。
(6)开琼筵以坐花,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8)梦入神山教神妪,_______________。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16.
三、阅读《项脊轩志》片断,完成试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____)为墙,凡再变(____)。家有老妪,尝居(____)此。妪,先大母婢(____),乳二世,先妣抚(____)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 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 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小题1】可填入上面文字空白处括号中的字,正确的一项是( )
A. 已  矣  于  也  之 B. 已  矣  于  矣  其
C. 且  矣  乎  也  之 D. 且  也  于  也  彼
【小题2】下列句中“西”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西举巴蜀 B. 东犬西吠
C.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D. 北救赵而西却秦
【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错杂
B. 旧时栏楯,亦遂增 胜:美好的景象
C. 妪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每:每次
D. 吾家读书久不    效:取得成效
【小题4】下列各句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首先是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B.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东家的狗(因为院子相隔)在西院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
C.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
D.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取得效果,这孩子在成长,那么(取得成效)就指日可待了!
17.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王陵,沛人也。始为县豪,高祖微时兄事陵。及高祖起沛,入咸阳,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不肯从沛公。及汉王之还击项籍,陵乃以兵属汉。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

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为右丞相二岁,惠帝崩。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陵。陵曰:“高皇帝刑白马而盟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及绛侯周勃等,皆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陵让平、勃曰:“始与高帝唼血而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于是吕太后欲废陵,乃阳迁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怒,谢病免,杜门竟不朝请,十年而薨。

【小题1】下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微时兄事陵 微:卑微   B 陵亦聚党数千人,居南阳   居:占领
C 罢朝,陵让平、勃   让:责备   D 乃阳迁陵为帝太傅 阳:通“佯”,假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愿老妾语陵 ② 化而鸟,其名为鹏 
B  ①及汉王还击项籍 ②臣壮也,犹不如人
C  ①遂伏剑死    ②惑不从师 
D  ①何面目见高帝地下乎  ②沛公居山东时,贪财货,好美姬
【小题3】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B.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C.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D.陵卒从汉王定天下/以善雍齿/雍齿/高祖之仇/陵又本无从汉之意/以故后封陵
【小题4】把上面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羽取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乡坐陵母,欲以招陵。
(2)汉王长者,毋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
(3)今太后称制,欲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小题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身大体重,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小题2】(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A.①托物言志 ②借景抒情 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②“景中情”和“情中景” 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C.①景中情 ②情中景 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 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③情景互生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5.材料作文(共1题)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乡下农夫有头老驴子。一天,老驴子不小心跌进了一个深坑。农夫听到驴子的哀鸣,目睹它的困境,想了很久之后,断定救不了它,但又不忍心看着它痛苦而死。于是,农夫决定往坑里填土,把老驴闷死,以便使它早些脱离苦海。
当农夫开始往坑里填土时,驴子被吓疯了,但几乎是同时,老驴又镇静了下来,每次土打到背上,它就用力抖掉,然后踏着土块,往上走一步。老驴不停地抖一下,爬上来一步。不管土块打在背上有多疼痛,那只老驴子就是不让自己放弃。不知过了多久,那头筋疲力尽、伤痕累累的老驴子,终于安全地回到地上。
农夫和困驴的故事意蕴丰富,能给你带来怎样的人生启示?试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4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1道)

    材料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