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1.
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用统一的编年体编写。 |
B.序,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
C.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
D.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牺牲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猪。 |
5.
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以史为鉴,①____包括汲取世界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历史营养,②_____,更直接、有效的是从中国自己的历史中汲取营养。这是③_____中华传统文化有些元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体现于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有些文化传统看似中断,④_____并未消亡,⑤_____激活,仍能发挥重要作用。任何历史研究都不是纯粹的,发思古之幽情,其立足点是现在,研究对象是过去,⑥_____面向的是未来。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自然 | 但是 | 由于 | / | 虽然 | 而 |
B | / | 只是 | 因为 | 其实 | 一旦 | / |
C | 当然 | 但是 | 因为 | 其实 | 一旦 | 而 |
D | / | 因此 | 由于 | / | 如果 | 但 |
A.A | B.B | C.C | D.D |
2.语言表达- (共1题)
6.
阅读下面一则短文,按要求答题。
据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交稿后,他细细推敲了一下,觉得有两句有些欠妥。可那人已经走远了,他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做了修改。“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仔细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中增加了两个连词“而”字;他反复吟诵“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后,不禁拍案叫绝。
那位请欧阳修写文章的人为什么对欧阳修最后增加两个连词“而”字拍案叫绝?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据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昼锦堂记》,交稿后,他细细推敲了一下,觉得有两句有些欠妥。可那人已经走远了,他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做了修改。“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仔细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在“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中增加了两个连词“而”字;他反复吟诵“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后,不禁拍案叫绝。
那位请欧阳修写文章的人为什么对欧阳修最后增加两个连词“而”字拍案叫绝?请从语言表达效果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3.其他-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语言表达:(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