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冀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21章一次函数单元检测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602405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4/4

1.单选题(共8题)

1.
函数y=(2﹣a)x+b﹣1是正比例函数的条件是(  )
A.a≠2B.b=1C.a≠2且b=1D.a,b可取任意实数
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不经过(  )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3.
下列函数(1)(2)(3)(4)(5),其中是一次函数的是(    )
A.4个B.3个C.2个D.1个
4.
小敏从A地出发向B地行走,同时小聪从B地出发向A地行走,如图所示,相交于点P的两条线段l1、l2分别表示小敏、小聪离B地的距离y(km)与已用时间x(h)之间的关系,则小敏、小聪行走的速度分别是(  )
A.3km/h和4km/hB.3km/h和3km/h
C.4km/h和4km/hD.4km/h和3km/h
5.
关于函数,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函数图象必经过点(1,2)B.函数图象经过第二、四象限
C.y随x的增大而增大D.不论x取何值,总有y>0
6.
已知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2),则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
A.B.C.D.
7.
已知直线y=kx+b,若k+b=﹣5,kb=6,那么该直线不经过(  )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8.
已知点(-2,y1),(-1,y2),(1,y3)都在直线y=-3x+b上,则y1,y2,y3的值的大小关系是(    )
A.B.C.D.

2.选择题(共3题)

9.如图,一辆小车沿倾斜角为α的斜坡向上行驶13米,已知cosα= 1213 ,则小车上升的高度是(   )

10.如图,一辆小车沿倾斜角为α的斜坡向上行驶13米,已知cosα= 1213 ,则小车上升的高度是(   )

11.如图,一辆小车沿倾斜角为α的斜坡向上行驶13米,已知cosα= 1213 ,则小车上升的高度是(   )

3.填空题(共9题)

12.
若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内,则m=________ .
13.
如图,已知正比例函数y=kx经过点P,将该函数的图象向上平移3个单位后所得图象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
14.
已知函数y=mx+25﹣m是正比例函数,则该函数的表达式为________.
15.
甲乙两车沿直路同向行驶,车速分别为20m/s和25m/s.现甲车在乙车前500m处,设xs(0≤x≤100)后两车相距ym.那么y关于x的数解析式为________ (写出自变量取值范围)
16.
如图所示,已知直线l:y=2kx+2﹣4k(k为实数),直线l与x轴正半轴、y轴的正半轴交于A、B两点,则△AOB面积的最小值是________.
17.
如图,直线与直线交于P,则方程组的解是____.
18.
已知方程组的解为,则一次函数y=﹣x+1和y=2x﹣2的图象的交点坐标为_____.
19.
将直线y=﹣2x+3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所得直线的解析式为_____.
20.
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0,3)且与直线y=-x平行,那么函数表达式是__________.

4.解答题(共4题)

21.
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为60米.求它的长y(米)与宽x(米)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指出关系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
2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坐标为(6,0),点B在y轴的正半轴上,且=24.
(1)求点B坐标;
(2)若点P从B出发沿y轴负半轴方向运动,速度每秒2个单位,运动时间t秒,△AOP的面积为S,求S与t的关系式,并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
(3)在(2)的条件下,若S△AOP:S△ABP=1:3,且S△AOP+S△ABP=S△AOB,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AOQ的面积与△BPQ的面积相等?若存在,求出Q点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3.
已知y与x+1成正比例,当x=1时,y=3,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4.
如图,出租车是人们出行的一种便利交通工具,折线ABC是在我市乘出租车所付车费y(元)与行车里程x(km)之间的函数关系图象.

(1)根据图象,当x≥3时y为x的一次函数,请写出函数关系式;
(2)某人乘坐13km,应付多少钱?
(3)若某人付车费42元,出租车行驶了多少千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8道)

    选择题:(3道)

    填空题:(9道)

    解答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