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A.今年央视春晚的魔术表演十分精彩, 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其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不言而喻。 |
B.茫茫人海中,能够与一个人萍水相逢,即使擦肩而过,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
C.期中考试前夕,老师念念有词地嘱咐我们一定要沉着冷静。 |
D.一提起电影明星赵丽颖,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那双扑朔迷离的大眼睛。 |
A.愧怍(zuò) 胸脯(pǔ) 嗥叫(háo) 酣然入梦(hān) |
B.哺育(bǔ) 校对(jiào) 揩油(kǎi) 深恶痛绝(wù) |
C.伴侣(lǚ) 漂白(piǎo) 戈壁(ɡē) 目不窥园(kuī) |
D.殷红(yān) 呜咽(yè) 挚痛(chì) 迥乎不同(jiǒnɡ) |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集。《阿长与<山海经>》就选自这部集子。 |
B.《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 |
C.《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
D.<说和做》的作者是臧克家,山东诸城人,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 |
2.句子默写- (共1题)
(1)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2)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出惜别深情句子是_____,______。
(4)《木兰诗》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
3.诗歌鉴赏- (共1题)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小题1】选文两次提到了“火把”,各有什么作用?【小题2】选文最后一段从哪些角度写景?有何作用?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第一项是( )
A.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这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革命精神。 |
B.“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表现了山陡山高。 |
C.“横着心躺下去”属于心理描写,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态度,衬托了红军战士不怕苦的精神。 |
D.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是因为因为后有敌人追兵,没有退路,浑身紧张,故呼喊着壮胆爬山。 |
又见炊烟
朱莉
①周末的下午,我带孩子从城里回乡下婆婆家,远远看见屋顶升起一缕炊烟。那时而浅灰时而淡蓝的烟雾,冲出屋顶,飘逸苍弯,绵绵如絮,悠然上升,氲出浓浓暖意。
②我忍不住加快脚步,来到婆婆的新厨房。一口崭新地锅坐落在那,只见它浑身上下贴满白瓷片,身高适当,小巧而玲珑,构成厨房一道别致的风景。地锅旁边是一堆柴草,错落有致。久违的画面,显得格外温馨。我连忙坐下来烧火,儿子拿柴,婆婆不停地夸赞,还是地锅做饭快!
③是啊,乡下人家,炊烟最勾魂。生活在农家小院的乡亲们,最向往的就是炊烟飘起的日子,那一柱柱腾空升起的炊烟,或轻烟袅袅,或丝丝缕缕,总会伴随着饥肠辘辘,如期而至,亲切地召唤着,唤醒我们儿时最饥渴的时光。
④那些年,一到做饭时,家家户户的屋顶,长长的烟筒仿佛心有灵犀,不约而同地扯出或浓或淡的烟雾。炊烟生起,总会酝酿出几许期待,几丝甜蜜。炊烟底下,一炉柴火,映出满脸排红。满堂烈焰,舔舐锅底,喂出一锅饭香。
⑤记忆中,婆婆做饭技艺是很巧的,变着法儿烧出不同的饭菜,或一锅米饭,或一锅面条,或一锅清汤,偶尔也会有几盘亮晶晶、油汪汪的鱼肉、鸡蛋,那自然会成为一家老小碗里的惊喜。这时,婆婆是不允许开锅的,伴随着炊烟变淡、消停,婆婆总是打发年龄最小的弟弟、妹妹去喊正在田间劳作的爷爷、公公吃饭。于是,“喊饭”的叫声开始响起。那声声呼唤,高低错落,此起彼伏,漫过田野,回荡山间,悠长如歌,绵长有味。仿佛给风平浪静的日子,投下几枚石子,激起几朵欢悦的细浪。田间地头,劳作的大人们,纷纷抬头应和,困倦的脸上绽放出一丝惊喜,荒芜的心田也蕴出一丝希望,收工吃饭!伴随着菜香四溢,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终于来临了,全家围坐在一起,享受举杯把欢最甜蜜的时光。一杯黄酒下肚,几丁咸菜人口。喝出一片舒心,嚼出满脸笑容,千里愁云仿佛都随风吹散,日子的艰辛也都被那浓浓淡淡的炊烟填平。一家老小,吃饱喝足,卸下满身疲惫,袒露轻松惬意,该下地的下地,该喂猪的喂猪,该上学的上学,守着炊烟的日子又在奔跑中前行。
⑥是啊!牵手炊烟的岁月,织出多少农家那份难得的温馨和甜蜜,绣出多少乡村恬淡宁静的时光。“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是一种怀旧情结,经久不衰。“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陶渊明的炊烟,小鸟依人;“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这是刘禹锡的炊烟,楚楚动人;“漠漠炊烟村远近,冬冬傩鼓棣西东”,这是陆游的炊烟,温馨宜人。凝眸我们的炊烟,它也正放飞农家小院甜美的梦想,绘出乡下人家心中的美丽山水画卷!
⑦如果说炊烟是儿时记忆中挥之不去的画卷,那伴随着炊烟的谢幕,是一个时代的悄然陨落,是另一个时代的破浪启航。近些年来,日子渐渐好转,农民的生活富裕了,“喊饭”吃喝声渐行渐远,炊烟也正悄然变淡。如今的乡村,家家户户,桌面上摆放的不是浓汤肥鲫,就是精肉素炒。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总觉得缺少一种味道,那可能就是炊烟的味道吧。
⑧看乡村的炊烟,成了我难得的奢望……
⑨看着我在发愣,儿子说,看!炊烟又升起啦!我回过神,看见婆婆做的满桌饭菜,香气四溢,把我的胃口吊了起来。
⑩婆婆老了,村庄老了,老得炊烟淡淡。但袅袅炊烟,始终定格在我心里,就像一条路。我不知道它通向哪里,但我知道,只要有它,家就不会荒凉。
⑪有一种味道,叫炊烟。
【小题1】选文第①段写出了炊烟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小题2】品读画线句子,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加以赏析。
(1)那些年,一到做饭时,家家户户的屋顶,长长的烟筒仿佛心有灵犀,不约而同地扯出或浓或淡的烟雾。(赏析加点字的妙处)
(2)仿佛给风平浪静的日子,投下几枚石子,激起几朵欢悦的细浪。(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小题3】选文第⑤段运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小题4】文章说“看乡村的炊烟,成了我难得的奢望……”,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对比阅读- (共1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王安石《卖油翁》)
(乙)钱氏①据②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③,人履④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⑤其精练。
(沈括《梵天寺木塔》)
(注释)①钱氏:指五代时吴越国君钱氏。钱镠于公元895年建国,至其孙钱弘归降宋朝。吴越国境包括今江苏、浙江、福建部分地区。两浙:即两浙路,治所在今杭州,包括今上海、浙江全部及江苏东南部地区。②据:统治,割据。③胠箧(qūqiè):打开的箱子。 ④履:走,踩踏。⑤伏:通假字,通“服”,佩服。【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尝射于家圃(_______)
(2)匠师如其言(_______)
(3)贻以金钗(_______)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但微颔之 ②问塔动之因 |
B.①以我酌油知之 ②乃以瓦布之 |
C.①而钱不湿 ②而动如初 |
D.①人皆伏其精练 ②其一犬坐于前 |
A.(甲)文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倒油的经历,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
B.(甲)文着重写的是射箭和酌油都可以由手熟达到高超的技艺,繁简得当,重点突出。 |
C.(乙)文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了结构整体性,解决了木塔不稳定问题的事。 |
D.(乙)文主要赞扬了喻皓的妻子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6.名著阅读- (共1题)
(甲)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非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他感到疲乏,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
(乙)他觉得这无论怎样也比拉车强,挣钱不多,可是不用卖力气呢。打着面小旗,他低着头,嘴里叼着烟卷,似笑非笑的随着大家走,一声也不出。到非喊叫几声不可的时候,他会张开大嘴,而完全没声,他爱惜自己的嗓子。对什么事他也不想用力,因为以前卖过力气而并没有丝毫的好处。
(1)以上两段文字选自_____最钟爱的作品《____》,选段中的“他”是小说的主人公_____。(2)(甲)文中的“他自己的车”是怎么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中的“他”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简要说说“他”为什么前后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 (共1题)
①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汇时,我们会发觉生命的深意。②走进图书馆,触目那些或发黄或簇新的书籍,它睿智的灵光会将我们的眼睛映照得明亮。③因此, 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 能得到寄托和重塑。④然后翻开书,进入思想的丛林,我们会顿觉油墨的芬芳沁人心脾。
(1)将选文各句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2)在第③句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句有语病,修改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表达对读书的感悟。
例句:读书犹如品茗,要静心屏神,才能感受到茶叶的芳香。
读书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对比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