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 4.2证明练习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588051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0

1.选择题(共6题)

1.下列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2.如图所示,均匀实心正方体甲、乙放在水平地面上,甲的底面积为4×1022,质量为16千克,乙的体积为1×1033

求:①甲对地面的压强p;

②若将乙叠放在甲的上方中央,乙对甲的压强为p1,若将甲叠放在乙的上方中央,甲对乙的压强为p2,已知p2=4p1.求乙的密度.

③当甲、乙分别平放在水平地面上时,若分别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的体积V,则求甲、乙对地面压强变化量△p与△p的比值.

3.在学习了液体压强知识后,某小组同学对如图所示实验产生了兴趣,他们想继续探究实验中使薄片恰好下落时管内水的深度H与什么有关.他们在液体槽中装入甲液体,在两端开口、粗细均匀的玻璃管的下端贴一个比管口稍大的塑料薄片,并将玻璃管竖直插入液体槽中,然后顺着管壁从上端开口处向管内缓缓注水,直至观察到薄片恰好脱离管口下落.记录玻璃管的管口面积S、槽中液体密度ρ和玻璃管插入液体的深度h,管中水的深度H.接着改变深度h、槽中液体的种类和玻璃管的粗细,重复实验,所有数据均记录在下表.(薄片的重力、玻璃管的厚度忽略不计)

实验序号

槽中液体密度(×103千克/米3

深度

  h(米)

管口面积

S(×1042

水的深度

  H(米)

1

0.8

0.1

5

0.08

2

0.2

5

0.16

3

0.3

5

0.24

4

0.3

10

0.24

5

1.0

0.06

5

0.06

6

0.1

5

0.10

7

0.16

5

0.16

8

0.2

5

0.20

9

1.2

0.05

3

0.06

10

0.1

3

0.12

11

0.2

3

0.24

12

0.2

8

0.24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blank#}1{#/blank#}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初步得出:玻璃管竖直插入同种液体中,使薄片恰好下落时管内水的深度与管口面积S无关.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5、6、7与8或9、10与11)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玻璃管竖直插入同种液体中,{#blank#}2{#/blank#}.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与10(或2、8与11)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当玻璃管竖直插入不同种液体中,{#blank#}3{#/blank#}.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可初步得出:玻璃管竖直插入液体中,当{#blank#}4{#/blank#}时,薄片恰好下落时管内水的深度相同.

4.如图所示是本学期物理活动卡中的几个实验装置.

5.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2伏且不变,电阻R2为20欧

①求:电流表A2的示数I2

②闭合电键S时,电流表A1的示数变化了0.4安,求:此时电流表A1的示数I和电阻R1

6.小明在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实验,实验器材齐全且完好,电源电压不高于6伏.他正确连接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正确,闭合电键后,观察到电压表恰好满刻度.经过思考后,为了精确读数,他断开电键,适当调整电路,闭合电键后,在移动变阻器滑片P的过程中,观察到电压表示数的最大值为1.5伏,电流表示数的变化范围为0.30安一0.44安.当变阻器滑片P移到a点时,观察到电压表、电流表示数如图所示

①  如图所示,小明调整后的电路中有两根导线尚未连接,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补上{#blank#}1{#/blank#};

②实验中的电源电压为{#blank#}2{#/blank#}伏,滑动变阻器的最大电阻值为{#blank#}3{#/blank#}欧;

③经计算可知,a点在滑动变阻器中点位置的{#blank#}4{#/blank#}侧(选填“左”或“右”);

④通过实验测得电阻平均值为{#blank#}5{#/blank#}Ω.(②、③、④题写出计算过程,电阻平均值精确到0.1欧)

2.单选题(共3题)

7.
如图,AB∥CD,AC⊥BC,图中与∠CAB互余的角有( )
A.1个B.2个C.3个D.0个
8.
如图,A、C、B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DAC和△EBC都等边三角形,AE、BD分别与CD、CE交于点M、N,有如下结论:① △ACE≌△DCB;② CM=CN;③ AC=DN.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3个B.2个C.1个D.0个
9.
已知△ABC的三个内角度数比为2:3:4,则这个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3.填空题(共7题)

10.
如图所示,AB∥CD,那么∠1+∠2+∠3+∠4=_______.
11.
如图所示,直线a,b被直线c所截,a∥b,∠1=110°,∠2=________.

3

 
 

12.
在△ABC中,∠A+∠B=110°,∠C=2∠A,则∠A=______,∠B=_______.
13.
如图所示,AB∥CD,CE平分∠ACD并交AB于E,∠A=118°,则______.
14.
要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往往需要从命题的条件出发,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一步一步推得结论成立.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_______.
15.
证明几何命题时,表述要按照一定的格式,一般为:(1)按题意________;(2)分清命题的________,结合图形,在“已知”中写出______,在“求证”中写出______;(3)在“证明”中写出______.
16.
已知∠A=(x-20)°,∠B=(80-3x)°,若∠A、∠B的两边分别平行且方向相同,则x=________.

4.解答题(共3题)

17.
如图所示,CD⊥AB,垂足为D,点F是BC上任意一点,FE⊥AB,垂足为E,且∠CDG=∠BFE,∠AGD=80°,求∠BCA的度数.
18.
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
19.
如图所示,AB∥DE.

(1)猜测∠A,∠ACD,∠D有什么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若点C向右移动到线段AD的右侧,此时∠A,∠ACD,∠D之间的关系仍然满足(1)中的结论吗?若仍满足,请证明;若不满足,请你写出正确的结论并证明(要求:画出相应的图形).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单选题:(3道)

    填空题:(7道)

    解答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