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兴市分界镇初级中学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5861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9/8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青少年做人要堂堂正正,坦荡如砥,浑身充斥着正能量。
B.天德湖公园里人们济济一堂,享受自然生态,挥洒运动热情。
C.为了有个美好的将来,父母们纷纷送孩子去上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D.粗鄙的心灵是配不上优雅的汉语的,但是优雅的汉语却能拯救那些日益粗鄙的心。听作家讲述优雅的汉语,我们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2.
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学校部署开展为期一年的《读书·励志》主题系列活动。
B.原产墨西哥的大丽花,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个颜色不同的品种。
C.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该得到这种机会呢?
D.“在最好的年纪,我就要做最有意义的事。”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姚扬说:“这次到风华爱心希望小学支教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方向。”

2.字词书写(共1题)

3.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眼前的这fú(  )山村农家的画面让我心里充yì(   )着一种在都市里从不曾有过的清lǎng (   )与宁静。简单、平淡,生命在这里达到了与自然最完美的和xié(   )。选自《小石花的梦想》

3.诗歌鉴赏(共1题)

4.
(题文)雨 过
周紫芝
池面过小雨,树腰生夕阳。
云分一山翠,风与数荷香。
素月自有约,绿瓜初可尝。
鸬鹚莫飞去,留此伴新凉。
【小题1】(小题1)本诗的颔联是怎样描绘“雨过”之景的?
【小题2】(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东坡日课》,完成练习。
朱司农载上尝分教黄冈,时东坡谪居黄。公往见,遂为知己。自此,时获登门。偶一日谒至,典谒已道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日课,失于探知。”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钞《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也?”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公离席,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乃命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公视之,皆不解其意。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
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邪?”
【注释】①司农:管钱粮的官。②典谒:传达人员。③了些:了结。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偶一日谒至(________) ②公离席(________)
③欲去,则业已通名 (________)   ④凡数挑,皆然  (_______)
【小题2】下列加点“为”的用法、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公往见,遂为知己。
A.其印为予群从所得B.满铁范为一板
C.始悟为山市D.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1)时东坡谪居黄
(2)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
①乃命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5】读了本文后,你从苏东坡身上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

5.现代文阅读(共1题)

6.
(五)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练习
(1)像很多老派的家庭妇女一样,母亲总是不舍得扔掉旧物,即使明知道它们的确已经派不上用场了。因此,在我们家的杂物房里,总是能找到一些让我目瞪口呆的东西,不是陌生得让我无从指认它的来历,就是熟悉得让我难以置信它经年之后仍旧存在。
(2)前一阵回家住了几天,没事钻进母亲的杂物房,东翻西看。从一个角落里取出一只小铁盒子,接口已经有锈,我费了点技巧才得以打开。一打开我就哑然失笑了。那里边堆满的不是什么宝贝,竟然是饭店专用的那些独立包装牙签。湘满楼、金华安酒店、成记海鲜店、广州酒家、稻花香……各种颜色的小纸袋,一面写着饭店的名字,另一面大都写着“欢迎光临”。这是母亲多年来下馆子收藏的饭店牙签。我记得母亲有这个习惯的。每次她在饭馆吃饭,临走的时候,都会向服务员多要一袋牙签带走。刚开始,以为她是为了放在包里备用,久了才知道,收集每家吃过的饭馆的牙签是母亲的一个爱好,就像别人收藏邮票、烟盒甚至古董那样,只不过她收藏的东西,既没有价格也没有价值。
(3)我抱着那盒牙签跑去问母亲,为什么喜欢收集这些东西。母亲饶有趣味地将那些牙签一袋袋摆出来看,一边看一边告诉我:这是那年你在广州搬新家,我们在金华安摆了一桌,你老爸一个人吃掉了一盘红枣芋泥;这是你哥哥请我们到郊区那个农庄吃河鲜,二叔公饭店,我们吃饱之后还摘了一大堆艾草回家;这是你姐姐那年生日正好碰上中秋节,我们在漓江春吃了一顿团圆饭……我听得一愣一愣的。仅凭一根牙签,一个饭馆的名字,母亲竟然能记住若干年前的某一次下馆子!仿佛她一根一根摆弄着的,不是牙签,而是一张一张旧照片。
(4)一整个下午,我都在听母亲回忆,母亲从岁月的缝隙里剔出一个个故事,听得我五味杂陈。
(5)从我有记忆开始, 母亲做的菜不仅好吃,而且还有创造性.母亲可以将一些廉价的东西做成美味的菜,我至今还记得西瓜皮炒咸菜的那种爽脆,豉汁柚子皮绵软多汁的口感,酿南瓜花的鲜甜,芦荟汤的黏稠清香……在吃这个问题上,母亲一直是权威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母亲开始接受我们对吃的安排。聚餐的时候, 看我们翻着菜单,七嘴八舌,母亲只是面带微笑,偶尔征求她的意见,她总是摆摆手说:“你们定。”
(6)下饭馆这类事情,现在都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可是母亲每次跟我们下饭馆,总是穿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显得比任何一个人都隆重的样子。散席之前,还不忘将饭店的牙签带回家。现在想来,母亲收藏这些毫无价值的牙签,是为了给那一次次聚餐留念。
(7)我问过母亲,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个“癖好”的?母亲说,就是那一次,她带外婆到广州我家过年,我们在广州酒家吃年夜饭。八十四岁的外婆第一次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外婆去世前的那几年间,总是洋洋得意地对村里的老人们说:“我是这个村里跑得最远的老人了,都是托了儿孙的福。”母亲想起这句话都会难过,她哽咽地说,那年在广州吃的年夜饭,是外婆这辈子吃得最好的一顿了。她手上拿着那根牙签,白色的包装纸已经微微泛黄。看着这袋牙签,我想起了那顿饭,已经没剩几颗牙的外婆,拿着桌上这只小袋研究,不知道里边装的是什么东西。我们笑得前俯后仰,问外婆,要牙签剔哪一颗牙齿?往事历历,如果不是这根牙签,我那塞满杂事如同母亲堆得满满的杂物房一般的脑子里,怎么会猛然想起这个令人鼻子发酸的珍贵的细节?
【小题1】简要分析第一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2】文章第三段划线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仅凭一根牙签,一个饭馆的名字,母亲竟然能记住若干年前的某一次下馆子!仿佛她一根一根摆弄着的,不是牙签,而是一张一张旧照片。
【小题3】联系全文,你觉得母亲喜欢收集牙签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下面哪一个作为本文的题目最合适?简述理由。A“收集牙签的人”B“母亲的癖好”C“母亲的杂物房”
【小题5】【甲】【乙】两个片段都写了“笑”, 文章第七段划线句中“笑”的作用和【甲】【乙】 两个片段中的哪一个类似?请简要分析
【甲】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
【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和______类似,理由:__________________

6.名著阅读(共1题)

7.
(题文)
【小题1】(小题1)名著阅读。
(人物榜)《水浒传》中有这样两个精彩的打虎场面,请你根据下面的描述,说出其中A、B两个打虎英雄分别是谁。
A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A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
B放下朴刀,胯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B在窝内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力气舍命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
A:__________B:___________
(故事苑)“万卷经书曾读过,平生机巧心灵,六韬三略究来精。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谋略敢欺诸葛亮,陈平岂敌才能。略施小计鬼神惊。”这首诗赞美的是《水浒传》中的哪位好汉?请写出其绰号,并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写出一个与他有关的故事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文(共1题)

8.
请以《最美的相遇》为题写一篇文章。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
要求: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⑵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⑶书写工整规范。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