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1.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
B.崀山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具有湘西南特色的旅游项目日益受到众多外地游客。 |
C.通过观看电影《战狼》,使我重新认识了“爱国”“血性”的真谛。 |
D.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
2.字词书写- (共1题)
3.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xū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qú,农场边上,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xū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qú,农场边上,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 | | |
3.诗歌鉴赏- (共1题)
4.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润州听暮角①
李涉(唐)
江城②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③斜去两三行。
【注释】①润州:即今江苏镇江。角:古代军中乐器,所吹多为边塞曲,有铜角、画角等。此诗是文宗时,诗人曾被流放康州,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迁谪途中。②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③海门:地名,在润州城外。《镇江府志》:“焦山东北有二岛对峙,谓之海门。”
【小题1】诗人听到的角声具有哪些特点?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最后两句的内容。
润州听暮角①
李涉(唐)
江城②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③斜去两三行。
【注释】①润州:即今江苏镇江。角:古代军中乐器,所吹多为边塞曲,有铜角、画角等。此诗是文宗时,诗人曾被流放康州,此诗很可能是作于迁谪途中。②江城:临江之城,即润州。③海门:地名,在润州城外。《镇江府志》:“焦山东北有二岛对峙,谓之海门。”
【小题1】诗人听到的角声具有哪些特点?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题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最后两句的内容。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5.
阅读古文,回答小题。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
【小题1】【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年与时驰。
(2)非学无以广才。
(3)又相天子。
(4)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
【小题3】【小题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2)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小题5】【小题6】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
【小题7】【小题8】“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全文来看,是从什么角度谈论中心内容的,试加以分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周公诫子》)
【小题1】【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年与时驰。
(2)非学无以广才。
(3)又相天子。
(4)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
【小题3】【小题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2)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小题5】【小题6】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_____;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__。
【小题7】【小题8】“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全文来看,是从什么角度谈论中心内容的,试加以分析。
5.现代文阅读- (共1题)
6.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小题
冬韵
惟岗
①十二月,冬天彻底拉开它的大幕,正襟危坐。那些严寒中的生灵都已准备妥当,开始接受它冰冷的训令了。
②清晨,太阳升起时格外庄严,殷红布满整个东方的山脊,在冬日短暂的白昼中,这是最神圣的时刻。天空在十二月犹如一个安静的处子,它收起了电闪雷鸣,不再对土地叫嚣,天地一时达成和解,再也不用对那些肆意招摇的植物颐指气使。暴躁的猪獾在艰难地吃完河边的最后一批根茎之后,沮丧地离开了,冬天把几乎所有的宴席全部解散。现在,是天和地畅谈的庄严时刻,那高悬的蓝空,以从未有过的平和之态俯瞰大地,阳光以更精纯的色质倾向原野,草木、鸟雀不再接受它的温度,我的心仿佛也被带入到那浩渺的天空中聆听晨曦的谆谆教导。
③寒流在十二月接踵而至,整个高原犹如矮下去一样。风开始肆虐,朝高地猛吹,登上任何一个制高点,远处沉闷的“唰唰”声一阵接一阵从光秃的树枝间袭来,又向远处掠去。
④冬天的风是矫健的。行走在这儿,身体任何裸露的部分都会被无情地告知,让人瑟瑟发抖,仿佛必须蜷缩在思想的深处才可获得温暖。不论什么树木,在这个时节,几乎都成了一色,不走近观察,无法辨别。这不是一个发表自我的日子,是寒风执掌大自然政令的时期,那激起自我意识的暖流还远在后头。但寒风对树木来年哪一枝焕发生机都了如指掌,树上的枯枝碎屑不时被清理而掉落下来,厚厚的堆积成一层,它要为春天的新芽疏通路障。
⑤凛冽的风和明亮的阳光是构成冬日的主要内容,前者像严厉的父亲,鞭策、激励我们接受考验、鄙歪弃邪,后者则像一位慈祥的母亲,自始至终用温情滋养着我们。
⑥在十二月,大自然会毫不吝啬地把阳光抛洒下来,从南到北,都盛满了澄明的光瀑。先前被烟霾尘封的寰宇,现在,开始热烈地欢迎新世界的到来。清晰、透亮的自然界都在为步入下个纪元而容光焕发。目及这辽远的高原地质,一座座雄浑的山峰延绵无际,清晰可辨,就连山崖上的光影都折射出分明的性格,这些山体的巨大棱角要尽情欣赏它自己不屈的气魄了。现在是它们展示其骨骼和力量的时刻。
⑦只要站得够高,就可以望得更远,胸怀也一下子无比豁达起来,浑身暖烘烘,阳光中仿佛蕴含着警醒的颗粒。站在这阳光浸满的世界,无形中充满了强烈的伟人情怀,再不必耽于世俗的纷扰和纠葛了,此刻,我和大地都披上了这荣耀的光辉。
⑧十二月是自然在一年中驶向终点的最后一班列车,它放缓了速度,不会有任何事物被丢下,所有细节都会被以最精简的方式保留,如同远游者浪迹他乡的行囊。置身于十二月的荒野,那些儿女情长被冬日的筛网一并抖落,一种更直接、更永恒的思想浸透着我的骨骼。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1日 有删改)
【小题1】请根据文意填空。
随着冬的脚步的迈进,作者的心理也随之变化。初冬时,严寒中的生灵开始接受冬的训令,在“天和地畅谈的庄严时刻”,作者感到 ___________;当__________时,作者觉得仿佛一位父亲鞭策、激励自己接受考研、鄙歪弃邪;当阳光铺撒大地时,作者觉得“_______ ”。
【小题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天空在十二月犹如一个安静的处子,它收起了电闪雷鸣,不再对土地叫嚣,天地一时达成和解,再也不用对那些肆意招摇的植物颐指气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结合全文,理解下面的句子。
置身于十二月的荒野,那些儿女情长被冬日的筛网一并抖落,一种更直接、更永恒的思想浸透着我的骨骼。
【小题5】文章以“冬韵”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冬韵
惟岗
①十二月,冬天彻底拉开它的大幕,正襟危坐。那些严寒中的生灵都已准备妥当,开始接受它冰冷的训令了。
②清晨,太阳升起时格外庄严,殷红布满整个东方的山脊,在冬日短暂的白昼中,这是最神圣的时刻。天空在十二月犹如一个安静的处子,它收起了电闪雷鸣,不再对土地叫嚣,天地一时达成和解,再也不用对那些肆意招摇的植物颐指气使。暴躁的猪獾在艰难地吃完河边的最后一批根茎之后,沮丧地离开了,冬天把几乎所有的宴席全部解散。现在,是天和地畅谈的庄严时刻,那高悬的蓝空,以从未有过的平和之态俯瞰大地,阳光以更精纯的色质倾向原野,草木、鸟雀不再接受它的温度,我的心仿佛也被带入到那浩渺的天空中聆听晨曦的谆谆教导。
③寒流在十二月接踵而至,整个高原犹如矮下去一样。风开始肆虐,朝高地猛吹,登上任何一个制高点,远处沉闷的“唰唰”声一阵接一阵从光秃的树枝间袭来,又向远处掠去。
④冬天的风是矫健的。行走在这儿,身体任何裸露的部分都会被无情地告知,让人瑟瑟发抖,仿佛必须蜷缩在思想的深处才可获得温暖。不论什么树木,在这个时节,几乎都成了一色,不走近观察,无法辨别。这不是一个发表自我的日子,是寒风执掌大自然政令的时期,那激起自我意识的暖流还远在后头。但寒风对树木来年哪一枝焕发生机都了如指掌,树上的枯枝碎屑不时被清理而掉落下来,厚厚的堆积成一层,它要为春天的新芽疏通路障。
⑤凛冽的风和明亮的阳光是构成冬日的主要内容,前者像严厉的父亲,鞭策、激励我们接受考验、鄙歪弃邪,后者则像一位慈祥的母亲,自始至终用温情滋养着我们。
⑥在十二月,大自然会毫不吝啬地把阳光抛洒下来,从南到北,都盛满了澄明的光瀑。先前被烟霾尘封的寰宇,现在,开始热烈地欢迎新世界的到来。清晰、透亮的自然界都在为步入下个纪元而容光焕发。目及这辽远的高原地质,一座座雄浑的山峰延绵无际,清晰可辨,就连山崖上的光影都折射出分明的性格,这些山体的巨大棱角要尽情欣赏它自己不屈的气魄了。现在是它们展示其骨骼和力量的时刻。
⑦只要站得够高,就可以望得更远,胸怀也一下子无比豁达起来,浑身暖烘烘,阳光中仿佛蕴含着警醒的颗粒。站在这阳光浸满的世界,无形中充满了强烈的伟人情怀,再不必耽于世俗的纷扰和纠葛了,此刻,我和大地都披上了这荣耀的光辉。
⑧十二月是自然在一年中驶向终点的最后一班列车,它放缓了速度,不会有任何事物被丢下,所有细节都会被以最精简的方式保留,如同远游者浪迹他乡的行囊。置身于十二月的荒野,那些儿女情长被冬日的筛网一并抖落,一种更直接、更永恒的思想浸透着我的骨骼。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11日 有删改)
【小题1】请根据文意填空。
随着冬的脚步的迈进,作者的心理也随之变化。初冬时,严寒中的生灵开始接受冬的训令,在“天和地畅谈的庄严时刻”,作者感到 ___________;当__________时,作者觉得仿佛一位父亲鞭策、激励自己接受考研、鄙歪弃邪;当阳光铺撒大地时,作者觉得“_______ ”。
【小题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天空在十二月犹如一个安静的处子,它收起了电闪雷鸣,不再对土地叫嚣,天地一时达成和解,再也不用对那些肆意招摇的植物颐指气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结合全文,理解下面的句子。
置身于十二月的荒野,那些儿女情长被冬日的筛网一并抖落,一种更直接、更永恒的思想浸透着我的骨骼。
【小题5】文章以“冬韵”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6.作文- (共1题)
7.其他- (共1题)
8.
【探究材料】怎样读书才更有效?请联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找到既引起自己阅读兴趣价值的书。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水平也反映在书籍的选择上,犹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就看谁有眼力能拿到货真价实的东西。而选择的对象,恰恰也能表明一个人的情趣、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因此,读什么书会像一面镜子,将人们的精神世界映照得一清二楚。
材料二: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瞧瞧,连兴趣也谈不上,更不用说癖好。
探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的数量不断增多,在读书上人们只有进行一番选择,才能找到既引起自己阅读兴趣价值的书。而不加选择的阅读,至少说明在读书上还不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的水平也反映在书籍的选择上,犹如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就看谁有眼力能拿到货真价实的东西。而选择的对象,恰恰也能表明一个人的情趣、欣赏水平乃至人生追求。因此,读什么书会像一面镜子,将人们的精神世界映照得一清二楚。
材料二: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区别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瞧瞧,连兴趣也谈不上,更不用说癖好。
探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作文:(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