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5800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空气/填空   勒进/悬崖勒马   果实累累/累教不改
B.悲愤/喷薄   蝼蚁/高楼大厦   咬文嚼字/封侯进爵
C.羼水/孱弱   绯红/淫雨霏霏   莺啼燕啭/转弯抹角
D.颤抖/颤栗   血管/血光之灾   随风晃动/虚晃一刀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蜗行   驳船   淹淹一息   勾魂索命
B.惦念   浑浊   颓唐不按   海市蜃楼
C.阔绰   魁梧   老眼昏花   两肋插刀
D.戏谑   黏膜   腰缠万惯   无精打采

2.诗歌鉴赏(共1题)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小题1】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小题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4.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B.必先苦其心志 苦:痛苦
C.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色:脸色
【小题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小题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语段(一)的论证思路。
【小题4】语段(一)和语段(二)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故乡的味道
刘朝阳
①我曾无数次回忆着故乡,回忆着故乡的味道。故乡的味道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这种独特的味道,现在怎么也找不回来了,只能独自静静地回忆。
②故乡的春天是浅色江南里泛古村落的喃喃燕呢与袅袅炊烟,先是灰色的后是绿色的,绿色来时,我渐渐地闻到了春天里淡淡的香椿味道。
③故乡村子四周许多高大挺直的香椿树,在暖暖的阳光里慢慢地长出新叶,叶芽有些暗红色,渐渐变绿,叶片相互对称,光滑闪亮,树叶随风摇摆,散发阵阵淡淡的清香味。在树叶刚变绿之际,村里人用长长的刀把细枝砍下,把细嫩的树叶摘下来担回家,放在大锅里煮熟,出锅后切细,然后晒干,用防潮袋装好,想吃的时候随时取出。那时一般清炒香椿,看上去细细的,味道可香了。但只有家里来客人才能闻到香椿煮鸡蛋或者香椿炒腊肉的香味。
④夏季,田野浓绿,青山隐隐,山上苍松挺立,房前屋后的小鸟啁啾,知了聒噪。在村前田埂荒地里,生长着一丛丛细细嫩嫩的野蒜,村里人称它小蒜,茎小、叶细长,根部长着花生米大小的蒜头,不可做菜但是有点蒜的香味。在缺粮的年代,温饱就是理想。于是,村里人经常拔小蒜回家,把小蒜的叶子切细和上糠,有条件的加点糯米粉,揉成团做成小蒜粑,蒸熟后吃,既有米的香味又有蒜的香辛味。那时,谁家做了小蒜粑,一蒸熟,香飘全村,全村人都知道了。很快,村里人也会去拔小蒜,你做他也做,热闹非凡,但绝不独享,左邻右舍,走屋串巷相互送上门,喜气洋洋,香满人间。
⑤秋末,天高气爽。村子前后的枣树早已沉甸甸的,绿叶丛中点点微红,如黄昏时的晚霞,枣子熟了。家乡的枣子是全县出名的特产。枣树可以随处而生,且长得高大,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枣树。每到九月份,是打枣子捡枣子的季节。
⑥我在县城走读的那些年,九月正是上学的时候,上学之日枣子未完全熟,待过一个月后回到家时,枣熟季节已过,那时,在学校特别想吃家里的枣子。母亲便从家里送来了红枣,感觉真甜,甜得像枣子里有蜂蜜。
⑦深冬,村子四周早已草木枯萎、黄叶凋零,昏沉的田野泛着一层薄薄的白霜,气温日寒。
⑧牛棚里的老黄牛早已伸出长长的脖子用力咀嚼着黄色的稻草,在等待着主人出去寻找另一种早餐。天刚亮,我与伙伴各自牵着自己家的黄牛踏着清晨的霜露,慢慢走进晨雾氤氲的山间。看着老黄牛低着头喘着粗气吃着枯藤野草,大伙也没闲着,找了些干柴枯枝,点起一堆篝火,从地里刨出还未秋收的大红薯,把红薯放在火堆底下,边烤火边烧红薯,搓手跺脚的声音与火堆里烧着竹节的响声此起彼伏。红薯烧熟了,用木棒拨开火堆,拿出红薯抓在手中抛来抛去,驱驱寒意。打开红薯,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连附近只顾低头吃枯草的牛儿也抬头,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红薯“哞哞”叫。红薯入口真甜,吃得浑身暖呼呼的,深冬的寒意瞬间消失,这就是我们一顿丰盛的早餐。
⑨故乡的味道是甜的,甜得让我在异乡熟睡的梦里总是露出深深的笑靥,在饥饿的年月,她总在吐露着芳香,用她甘甜的乳汁滋养着我;故乡的味道也是苦涩的,这份苦涩只有留在记忆里,所以无论走多远,这份味道都不变。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小题1】“故乡的味道”散落在季节里。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春天
____________
夏季
小蒜粑飘着香辛味
秋末
___________
深冬
红薯的香味
 
【小题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左邻右舍,走屋串巷相互送上门,喜气洋洋,香满人间。
(2)母亲便从家里送来了红枣,感觉真甜,甜得像枣子里有蜂蜜。
【小题3】根据文章第②④段内容,说说第①段提到故乡的味道“也是苦涩的”的原因。
【小题4】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5.名著阅读(共1题)

6.
名著阅读。
下列句中的“甲、乙、丙、丁”是名著中的四个人物,请将其代表的人物写在横线上。
①在乱石山碧波潭底,孙悟空变作一只螃蟹,偷走了(甲)的辟水金睛兽,随即到芭蕉洞哄骗罗刹女。
②夜里家中失火了,(乙)头顶麻袋,裹着给马披的被子,冲进大火中抢救出硫酸盐罐,拦住受惊吓的枣红马,央求邻居一起抢救仓库。
③(丙)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深藏在阴沉的眼眶里。他曾说:“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
④快到收割了时候了,麦子长得至少有十多米高。(丁)走了一个小时才走到这一片田的尽头。
甲:______ 乙:_______ 丙:_____________ 丁: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共1题)

7.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XX网2017年1月6日讯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普及,个性化管理、自主化学习、自主适应学习等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现有的教育模式往往习惯“求其共性”,而忽略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学生语文成绩特别突出,但数学却不及格,按平均分排名成绩便只能排在中间,老师根据平均成绩也很难判断学生的长处与短处,学生的个性化也就得不到施展。“互联网+”通过对教师与学生长期行为进行分析,得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行为、习惯、方式。
(1)请简要概括“互联网+”在教学领域的优点。
(2)下表是某学校针对不同人群对“互联网+”在教学领域运用的了解情况,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三条主要信息。
表一:老师、学生、家长对“互联网+”  表二:偏远地区老师对“互联网+”
在教学领域运用的了解情况    在教学领域运用的熟悉情况

(3)“互联网+”已经在你的学习中得到运用,但是你的父母对此不太了解,请结合材料向他们解释“互联网+”将如何促进你更好地学习。
“互联网+”有能力去关注每一个个体学生的微观表现,诸如他在一道题上逗留了多久时间,在不同学科课堂上开小差的次数分别为多少等等。这些数据对其他个体没有意义,但是所有数据整合起来就能解答教育过程中的许多疑问,而最有价值的是,这些数据完全是在学校不自知的情况下被观察、收集的,只需要一定的观测技术与设备的辅助,而不影响学生任何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同时也可以让教师能够更方便获得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的真实信息,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教育。

7.作文(共1题)

8.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我以 为知己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许多年前,一个十多岁的男孩来到杭州一老字号药房做学徒。临行前,他的老祖母交代了一句话:“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男孩记住了这句话。

当学徒很辛苦,可得到的报酬却很少。有一天,男孩打扫卫生捡到了几枚钱币。他很缺钱,但他还是把钱捡起来交给了师傅。这样的事后来还发生过多次,他都如数上交。师傅每次见他来交钱,总是不置可否。

治咳嗽有一味药叫鲜竹沥,需要用火烤毛竹蒸出的水分。这是一件细致活,烤好几两鲜竹沥往往需要烤上个把时辰。男孩就老老实实地烤,一点一滴地收集,从来没想过往鲜竹沥中掺点水。多年后,他成了某著名药厂的老总,他创出的品牌已热销了二十多年。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