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A.大约1 500年左右,莱奥纳多挟了这件稀世之宝到法国,即被法王弗朗西斯一世以12 000里佛买去。 |
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
C.这次事故的原因确实是该企业内部在给宿舍区更换供电线路时将线路接错造成的。 |
D.这种新研制的牙膏香气浓郁,清新爽口,去污洁齿力强,而且不损伤牙釉质,能保持牙齿洁白光亮,深受消费者喜爱。 |
A.《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
B.《水浒传》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也有认为是明人罗贯中所做。 |
C.《水浒传》的故事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大概发生于宋仁宗年间。 |
D.《水浒传》的结构基本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七十回,主要是歌颂起义英雄的反抗行动;七十一回以后主要受招安、征辽、征方腊的故事。 |
A.林冲性格隐忍,为人耿直有义气,面对性命之忧,他只好被迫大闹野猪林,他的“逼上梁山”反映了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 |
B.鲁达找李忠、史进借盘缠赠金家父女,史进摸出二两纹银来,被鲁达嫌弃“不爽利”,侧面反映了鲁达慷慨大方、仗义疏财的性格。 |
C.史进是华阴县史家庄史太公的儿子,他全身刺了九条青龙,江湖人称“九纹龙”,他是水浒中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 |
D.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因失了花石纲高俅不容他复职,走投无路只好投身在梁中书府中,一心想着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
①大闹五台山 ②大闹桃花村 ③大闹野猪林
④拳打镇关西 ⑤单打二龙山 ⑥火烧瓦罐寺 ⑦倒拔垂杨柳
A.④②①⑦⑥⑤③ | B.④①②⑥⑦③⑤ | C.④①⑥⑦②③⑤ | D.④②⑥⑦①⑤③ |
A.《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本文通过描绘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景象,抒发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及旷达胸襟,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B.《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全集》,本文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
C.《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
D.林冲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豹子头”,他武艺高强,但安分守己,懦弱隐忍,逆来顺受,因被高俅陷害,被一步步逼上梁山。鲁智深是林冲的结拜兄弟,他胆大心细,疾恶如仇,侠肝义胆,有勇有谋。 |
2.诗歌鉴赏- (共1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有一段词前小序,其作用是交代写作缘由, |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首句陡然发问,这是词人酒酣之时,对着皎洁的月亮所产生的遐思。 |
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低”表示夜已深,而词人无眠,照应了小序中的“欢饮达旦”. |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旨在表达词人对圆月满腹怨恨之意。 |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读书与快乐
常小仙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今年这天,一位著名的网红用戏谑的方式介绍了“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很幽默地应了读书的景。说真的,不要一提读书,大家条件反射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其实,能够抛弃功利心,读书本是一件快乐的事。
②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董卿也曾说过:“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这些名人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愉悦的活动。
③纳兰性德有一句诗:“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个“赌书泼茶”讲的就是一件读书的乐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才女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夫妇二人都是金石爱好者,那时居家贫俭,每每需要把衣服典卖了,才能买些碑文、水果回家。但他们并不感到辛苦,吃着水果,展玩买回来的碑文法帖,自己觉得已然是神仙眷侣。他们日常有个消遣,那就是吃过饭后,烹杯热茶,夫妇相对而坐,指着满室的书籍和史册,互相拷问某个典故出自何书、几卷、几页,谁能答对,谁先喝茶。李清照博闻强识,说中就举杯大笑,每每把茶泼洒在怀中不得饮,这就是“赌书泼茶”的典故。那段清贫的岁月,因为有书相伴,而芳香四溢。正由于他们爱读书、趣读书,生活才变得丰富生动。
④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好读书,因而会读书;会读书,因而更好读书。年轻的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行的是“观其大略”。“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就是注意观察和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精华。正是由于诸葛亮重视知识的广博胜于精深,他才选择“观其大略”,最终成为一个足不出户就知天下事的智慧达人。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读书法,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读一遍书,只集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题,以求把书读精读透。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他统计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经典的总字数,规定每日熟读300字,细水长流,终于把40多万字的书全部背完。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效果也很好。
⑤也听说过一个读书的狠招:学英语,背字典,背一页撕一页,如果心疼书,就好好用心记,一次记牢。明代学者张溥也用过类似的方法,每读完一篇新文章,就工工整整抄在纸上,高声朗诵一遍,就把纸扔到火炉里烧掉,然后再抄写,再朗读,再烧掉。如此反复七遍,直到彻底理解、背熟为止,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七录斋”。
⑥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
⑦真正会读书的人,善于心领神会,能够触类旁通。既不一味执着,也不在字面上纠结;既能读出趣味,也能收获颇丰。当你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读书的快乐自然随之而来。
(选自《青年文摘》2017年11期,有改动)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选文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小题3】从下面A和B中选出最适合第③段的论据。
A武亦姝平时就喜爱背诵古诗文,享受着诵读的美感和乐趣。在《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她凭借着丰富的诗词积累和“把比赛看成非常好玩的游戏”的心态,过关斩将,一举夺魁,尽显王者风范。
B邴原是三国时代魏国的著名学者。他小小年纪变成了孤儿,家境清苦没钱上学,蹲在学馆外的窗下哭泣,先生深受感动,破例让他免费就读。他矢志读书,刻苦求学,终于成为一方名家。
【小题4】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你还有哪种成功的读书方法。
4.对比阅读- (共2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横无际涯 际涯:(______) (2)朝晖夕阴 晖:(______)
(3)日出而林霏开 霏:(______)(4)佳木秀而繁阴 秀:(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前人之述备矣 | B.览物之情 |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D.属予作文以记之 |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小题4】请从(甲)(乙)两段选文中各找出一个成语或常用的四字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甲)(______)(乙)(______)
【小题5】(甲)文写登楼所见,(乙)文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余拏一小舟[撑(船)] | B.雾凇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白色) | D.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室中更无人 |
B.是日,更定矣/是金陵人,客此 |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D.上下一白/一览众山小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
5.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对比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