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6题)
5.
如图,图象(折线OEFPMN)描述了某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速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第3分时汽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 |
B.第12分时汽车的速度是0千米/时 |
C.从第3分到第6分,汽车行驶了120千米 |
D.从第9分到第12分,汽车的速度从60千米/时减少到0千米/时 |
2.选择题- (共6题)
7.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历史纵横》
材料二: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20世纪70年代末某村宣传标语
材料三: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在“大跃进”的高潮中,全国农村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8.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历史纵横》
材料二: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20世纪70年代末某村宣传标语
材料三: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在“大跃进”的高潮中,全国农村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11.你会填写吗?
精:{#blank#}1{#/blank#}结构,偏旁{#blank#}2{#/blank#},共{#blank#}3{#/blank#}画。组词{#blank#}4{#/blank#}、{#blank#}5{#/blank#}。
奇:{#blank#}6{#/blank#}结构,偏旁{#blank#}7{#/blank#},组词{#blank#}8{#/blank#}、{#blank#}9{#/blank#}。
精:{#blank#}1{#/blank#}结构,偏旁{#blank#}2{#/blank#},共{#blank#}3{#/blank#}画。组词{#blank#}4{#/blank#}、{#blank#}5{#/blank#}。
奇:{#blank#}6{#/blank#}结构,偏旁{#blank#}7{#/blank#},组词{#blank#}8{#/blank#}、{#blank#}9{#/blank#}。
12.你会填写吗?
精:{#blank#}1{#/blank#}结构,偏旁{#blank#}2{#/blank#},共{#blank#}3{#/blank#}画。组词{#blank#}4{#/blank#}、{#blank#}5{#/blank#}。
奇:{#blank#}6{#/blank#}结构,偏旁{#blank#}7{#/blank#},组词{#blank#}8{#/blank#}、{#blank#}9{#/blank#}。
精:{#blank#}1{#/blank#}结构,偏旁{#blank#}2{#/blank#},共{#blank#}3{#/blank#}画。组词{#blank#}4{#/blank#}、{#blank#}5{#/blank#}。
奇:{#blank#}6{#/blank#}结构,偏旁{#blank#}7{#/blank#},组词{#blank#}8{#/blank#}、{#blank#}9{#/blank#}。
3.填空题- (共6题)
4.解答题- (共7题)
22.
先阅读下面例题的解答过程,再解答后面的问题:
例:已知代数式9-6y-4y2=7,求2y2+3y+7的值.
解:由9-6y-4y2=7,得-6y-4y2=7-9,即6y+4y2=2,
因此3y+2y2=1,所以2y2+3y+7=1+7=8.
问题:已知代数式14x+5-21x2=-2,求6x2-4x+5的值.
例:已知代数式9-6y-4y2=7,求2y2+3y+7的值.
解:由9-6y-4y2=7,得-6y-4y2=7-9,即6y+4y2=2,
因此3y+2y2=1,所以2y2+3y+7=1+7=8.
问题:已知代数式14x+5-21x2=-2,求6x2-4x+5的值.
23.
小明某天上午9时骑自行车离开家,15时回家,他有意描绘了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

(1)图象表示了哪两个变量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10时和13时,他分别离家多远?
(3)他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是什么时间?离家多远?
(4)11时到12时他行驶了多少千米?
(5)他可能在哪段时间内休息,并吃午餐?
(6)他由离家最远的地方返回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图象表示了哪两个变量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
(2)10时和13时,他分别离家多远?
(3)他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是什么时间?离家多远?
(4)11时到12时他行驶了多少千米?
(5)他可能在哪段时间内休息,并吃午餐?
(6)他由离家最远的地方返回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5.
如图,已知∠1+∠2﹦180°,∠3﹦∠B,则DE∥BC,下面是王华同学的推导过程﹐请你帮他在括号内填上推导依据或内容.

证明:
∵∠1+∠2﹦180(已知),
∠1﹦∠4 (_________________),
∴∠2﹢_____﹦180°.
∴EH∥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EH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已知)
∴ ∠3﹦∠EHC(____________________).
∴ DE∥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
∵∠1+∠2﹦180(已知),
∠1﹦∠4 (_________________),
∴∠2﹢_____﹦180°.
∴EH∥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EH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已知)
∴ ∠3﹦∠EHC(____________________).
∴ DE∥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6道)
选择题:(6道)
填空题:(6道)
解答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