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5690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1

1.选择题(共6题)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怠慢(dài)    家眷(juàn)   蓦然(mù) 戛然而止(gá)
B.冗杂(rǒng)   晦暗(huì)    挑衅(xìn) 絮(xù)絮叨叨
C.闭塞(sāi)    撺掇(cuān)   归省(shěng)   装模作样(mú)
D.糜子(mí) 脸颊(xiá)    屹立(yì) 大彻大悟(chè)
2.
下列字形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元霄   大抵   辨论   大失所望
B.松懈   过隐   懒惰   兴高彩烈
C.亢奋   诱惑   慨叹   惊心动魄
D.褪色   朦胧   羁拌   人情事故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幅苏绣作品真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B.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而同学们还沉醉在老师美妙的故事中。
C.紫薇花朵朵娇嫩动人,惹人喜爱,我忍不住地情不自禁摘下一朵,小心呵护着。
D.船宴,顾名思义,就是以船为设宴场所而命名的宴席。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雪碧、可乐、矿泉水等饮料,是家家户户深受欢迎的夏令饮品。
B.古筝被称为“民族乐器之王”,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C.我们要不断提高和培养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清华大学即将校庆,众多莘莘学子纷纷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
5.
下列语序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她不仅担纲节目的主持工作
②节目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干世界
③还首次以制作人的身份转型大型电视节目的幕后制作
④《朗读者》是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20多年电视经验的一次全情绽放
⑤董卿表示《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
⑥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另一面
A.④①③⑥⑤②B.④①③⑤②⑥C.⑤②④①⑥③D.⑤②⑥④①③
6.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社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B.庄子,姓庄,名周,与老子并称“老庄”。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据传为西汉礼学家刘向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诗歌鉴赏(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田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小题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选贤与能(______)
(2)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
(3)不独子其子(______)
(4)女有归(______)
【小题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小题3】请概括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小题4】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本文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社戏(节选)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③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④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⑤“近台没有什么空了,我们远远的看罢。”阿发说。
⑥这时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台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对戏台的神棚还要远。其实我们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乌篷的船在一处,而况没有空地呢……
⑦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
⑧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的唱。双喜说,“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我相信这话对,因为其时台下已经不很有人,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疏疏朗朗的站着的不过是几十个本村和邻村的闲汉。乌篷船里的那些土财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们也不在乎看戏,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
⑨然而我的意思却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旦虽然进去了,立刻又出来了一个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他去了一刻,回来说,“没有。卖豆浆的聋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还喝了两碗呢。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⑩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台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着看。在这一夜里,我以为这实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⑪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这时候,看见大家也都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见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当初还只是踱来踱去的唱,后来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工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哈欠来。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⑫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⑬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小题1】阅读选文,说说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三个场景。(概括回答)
【小题2】请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的妙处。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2)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小题3】指出下列句子在描写方面有什么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2)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小题4】在去看社戏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哪些所见所闻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
【小题5】有人认为选文直接写社戏的内容太少,而写社戏以外的内容太多,因此建议把标题改为“平桥村一夜”之类的题目,你同意吗?为什么?

5.语言表达(共1题)

10.
多年未见的小学同学来你的学校参观,请向他介绍你的学校。

6.综合性学习(共1题)

11.
综合性学习。
世间万物,因和睦而美丽,因和睦而温馨。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下面,我们就围绕“和”来展开活动,去探究“和”的内涵与作用。
(1)“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语言当中。中国成语源远流长,很多含义丰富的成语中都包含了一个“和”字,请你写出至少两个与“和”有关的成语。
(2)“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这首打油诗,可以看作一则诠释“和为贵”的精彩标语,请同学们也创作一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

7.作文(共1题)

12.
按要求作文。

我们可能都有过旅游的经历,旅途中,我们不仅观赏自然风光,了解民俗,同时也会有许多新奇的感受,产生很多思考和遐想。选择一处自己游览过的景点,以《走进》为题,写一篇游记。不少于6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