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锦华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5690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11

1.选择题(共2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如果谁敢肆意发动侵略战争,那就必将玩火自焚。
B.他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古训视为立身处世的座右铭。
C.他在去年的国际比赛中崭露头角,成为一颗令人瞩目的体操明星。
D.山区扶贫工作是一项利民的工程,涉及多个方面,解决交通问题首当其冲。
2.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现代著名作家吴伯萧的籍贯是山东莱芜人,他的散文大多以小见大,善于从平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B.“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沿线国家共商合作大计,共享合作成果,共建合作平台,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C.通过“阿尔法围棋”的胜利,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必将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创新与变革。
D.是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能否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字词书写(共1题)

3.
根据上下文意和拼音,在句内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语。
(1)只有我急得要哭,母亲却竭力的zhǔ fù(________)我,说万不能装模装样。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bì sè(_______)。
(3)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iāo shēng nì jì(_______________)。
(4)这样看来,花香鸟语,cǎo zhǎng yīng fēi(______________),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3.文言文阅读(共2题)

4.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小题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1) 鱼可百许头 (_________) (2) 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 (3)悄怆幽邃(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C.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虽失败被贬,但快乐是他的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抑郁。
D.作者以环境的“静”来抒发寂寞处境中自己的心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5.
肃王与沈元用① (宋)陆游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②,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③,略无矜色。元用骇服。语云:“休夸我能胜人,胜如我者更多。”信不诬④也。
【注】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封肃王,后出使金国不归。沈元用:宋朝大臣。②偶俪:对仗工整。③他语:说别的事情。④诬:虚假。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 使用 )B.元用素强记( 向来 )
C.取纸追书之(书写 )D.略无矜色( 毫无 )
【小题2】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6.
①低碳生活首先源自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
②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碳足迹都可以分为第一碳足迹和第二碳足迹。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因它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女性消费化妆品除了会有氟利昂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外,还会因为化妆品的包装、运输等增多第二碳足迹,因而增加环境负担,甚至间接破坏环境。
③低碳生活就是在生活和生产中极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一个专门设计的“碳足迹计算器”来测算,你用了100度电,就等于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斤汽油,也就等于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
④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所以,所谓的低碳生活还包括降低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所有温室气体,而不仅仅是二氧化碳。
温室气体是指大气层中易吸收红外线的气体,主要包括水汽、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臭氧、氟利昂或氯氟烃类化合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产生和制造温室气体,如工业生产、使用石化燃料。甚至连我们吃的粮食也是温室气体的重大来源之一。
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它的排放量介于电热生产和尾气之间。中国是一个水稻生产大国,而水稻生产排出的温室气体可能并不被人们所知。水稻生产期间,植株及稻田会释放出大量氧化亚氮,而每千克氧化亚氮相当于296千克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量。全球农业生产中氧化亚氮的排放占全球氧化亚氮总排放量的84%。
⑦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危害环境,但我们却不可能因噎废食,只能从其他方面来加以改善。例如,种植氮素高效利用水稻,不但可以减少氧化亚氮排放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节约费源和资金。同理,研发和使用生物燃料也可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
B.人类的低碳生活并不只是体现在个人生活上,还尤其体现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C.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直接和间接加速全球变暖。
D.女性消费化妆品的碳足迹属于第一碳足迹。
【小题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中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地说明了“什么是碳足迹”。
B.文章划线句子中 “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C.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碳足迹”。
D.尽管农作物生产和使用化石燃料会产生大量危害环境的温室气体,我们也只能从其他方面加以改善。
【小题3】文章第三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选择其中一种,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5.名著阅读(共1题)

7.
(题文)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拷问的时候他什么也没供出来,一切都否认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肯说,连他自己也不明白。他要做得勇敢,做得倔强,像他在书里看到的那些人样。可是在把他押到牢房去的那天晚上,经过面粉厂的大房子时,他听到一个押送兵说:“司令官为什么要把他押到这里来?,从后面给他一颗子弹不就完了!”听了这话他真有点害怕起来。是啊,十六岁就死,真是太可怕了!生命属于于自己只有一次啊!
【小题1】(小题1)此段文字出自名著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国家)作家______________(人名)。文段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______。
【小题2】(小题2)“他”因为什么事被关押审问?

6.作文(共1题)

8.
根据下面题目和要求作文。

走进自然,心头一亮,发现了自然的美好;亲近他人,心头一亮,欣赏了他人的美德;反思自我,心头一亮,改正缺点提升了自己;遇到挫折,心头一亮,找到办法克服了困难……而每个心头一亮的瞬间,或成长,或提升,都成为了我们成长路上最美的风景。

请选择你的“心头一亮”的瞬间,以《最美心头一亮时》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实情感,文中不得透露考生个人信息资料;
②标点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字数 600字以上。

7.其他(共1题)

9.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习俗丰富多彩。请仿照例句,在传统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中选择1个进行仿写,
例句:春节贴对联放鞭炮,寄寓生活红火吉祥如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字词书写:(1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作文:(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