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字词书写- (共1题)
1.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王尔德曾经说,有许多品德美好的人,尽管他们对艺术一无所知,但他们,才是大地的精华。父亲一辈子厚dào(______),为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子呕心沥血;阿长历尽艰辛,终于为“我”买来了粗zhuō(____)却珍贵的《山海经》;老王的善良,让杨绛感到一个幸运者的愧zuò(_________)。
王尔德曾经说,有许多品德美好的人,尽管他们对艺术一无所知,但他们,才是大地的精华。父亲一辈子厚dào(______),为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房子呕心沥血;阿长历尽艰辛,终于为“我”买来了粗zhuō(____)却珍贵的《山海经》;老王的善良,让杨绛感到一个幸运者的愧zuò(_________)。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2.
比较阅读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卖油翁》)
(乙)
尧咨,字嘉谟,举进士第一,累官至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崇政殿试进士,尧咨为考官,旧格,选人用举者数迁官,而寒士无以进,尧咨进其可擢者,帝特迁之。长安地斥卤,无甘泉,尧咨疏龙首渠注城中,民利之。
然豪侈不循法度,敞武库,建视草堂,开三门,筑甬道,出入列禁兵自卫。用刑惨急,数有仗死者。尝以气凌转运使乐黄目,黄目不能堪,求解去,遂徙尧咨知河南府。既而有发尧咨守长安不法者,帝(宋真宗)不欲穷治,止削职徙邓州,才数月,复知制诰。
尧咨性刚戾,数被挫,忽忽不自乐。尧叟进见,帝问之,对日尧咨岂知上恩所以保佑者自谓遭谗以至此。尔帝赐诏条其事切责,乃皇恐称谢。还,判登闻检院,复龙图阁直学士。
自契丹修好,城壁器械久不治,尧咨葺完之。然须索烦扰,多暴怒,列军士持大梃侍前,吏民语不中意,立至困仆。以安国军节度观察留后知郓州。建请浚新河,自鱼山至下杷以导积水。拜武信军节度使、知河阳,徙澶州,又徙天雄军。已而卒,赠太尉,谥日康肃。
(节选自《宋史·陈尧咨传》)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公亦以此自矜
②尔安敢轻吾射
③数有仗死者
④已而卒
【小题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对日尧咨岂知上恩所以保佑者自谓遭谗以至此。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契丹修好,城壁器械久不治,尧咨葺完之。
【小题4】甲乙两文刻画“陈尧咨”这一形象时都用语精准,试结合文中有关词句做分析。
【小题5】结合乙文陈尧咨的生平经历和性格特点,想象他在卖油翁展示了高超技艺后,“笑而遣之”时会说点什么呢?
(甲)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卖油翁》)
(乙)
尧咨,字嘉谟,举进士第一,累官至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崇政殿试进士,尧咨为考官,旧格,选人用举者数迁官,而寒士无以进,尧咨进其可擢者,帝特迁之。长安地斥卤,无甘泉,尧咨疏龙首渠注城中,民利之。
然豪侈不循法度,敞武库,建视草堂,开三门,筑甬道,出入列禁兵自卫。用刑惨急,数有仗死者。尝以气凌转运使乐黄目,黄目不能堪,求解去,遂徙尧咨知河南府。既而有发尧咨守长安不法者,帝(宋真宗)不欲穷治,止削职徙邓州,才数月,复知制诰。
尧咨性刚戾,数被挫,忽忽不自乐。尧叟进见,帝问之,对日尧咨岂知上恩所以保佑者自谓遭谗以至此。尔帝赐诏条其事切责,乃皇恐称谢。还,判登闻检院,复龙图阁直学士。
自契丹修好,城壁器械久不治,尧咨葺完之。然须索烦扰,多暴怒,列军士持大梃侍前,吏民语不中意,立至困仆。以安国军节度观察留后知郓州。建请浚新河,自鱼山至下杷以导积水。拜武信军节度使、知河阳,徙澶州,又徙天雄军。已而卒,赠太尉,谥日康肃。
(节选自《宋史·陈尧咨传》)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公亦以此自矜
②尔安敢轻吾射
③数有仗死者
④已而卒
【小题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对日尧咨岂知上恩所以保佑者自谓遭谗以至此。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契丹修好,城壁器械久不治,尧咨葺完之。
【小题4】甲乙两文刻画“陈尧咨”这一形象时都用语精准,试结合文中有关词句做分析。
【小题5】结合乙文陈尧咨的生平经历和性格特点,想象他在卖油翁展示了高超技艺后,“笑而遣之”时会说点什么呢?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3.
(题文)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林奶奶
①林奶奶小我三岁,今年七十。十七年前,“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她忽到我家打门,问我用不用人。我说:“不请人了,家务事自己都能干。”她叹气说:“您自己都能,可我们吃什么饭呀?”她介绍自己是“给家家儿洗衣服的”。我就请她每星期来洗一次衣服。据我后来知道,她的“家家儿”包括很多人家。当时大家对保姆有戒心。有人只为保姆的一张大字报就给揪出来扫街的,林奶奶大咧咧的不理红卫兵的茬儿。她不肯胡说东家的坏话,大嚷“那哪儿成!我不能瞎说呀!”许多人家不敢找保姆,就请林奶奶去做零工。
②我问林奶奶:“干吗帮那么多人家?集中两三家,活儿不轻省些吗?”她说做零工“活着些”。这就是说:自由些,或主动些;干活儿瞧她高兴,不合意可以不干。比如说吧,某太太特难伺候,林奶奶白卖力气不讨好,反招了一顿没趣,气得她当场左右开弓,打了自己两个嘴巴子。这倒像旧式妇女不能打妯娌的孩子的屁股,就打自己孩子的屁股。不过林奶奶却是认真责怪自己。据说那位太太曾在林奶奶干活儿的时候,把钟拨慢“十好几分钟”(林奶奶是论时计工资的),和这种太太打什么交道呢!林奶奶和另一位太大也闹过别扭。她在那家院子里洗衣服。雨后满院积水。那家的孩子故意把污水往林奶奶身上溅。孩子的妈正在院子里站着,林奶奶跑去告状,那位太太不耐烦,一扭脖子说:“活该!”气得林奶奶蹲下身掬起污水就往那位太太身上泼。我听了忍不住笑说:“活该了!”不过林奶奶既然干了那一行,委屈是家常便饭,她一般是吃在肚里就罢了,并不随便告诉人。她有原则:不搬嘴弄舌。
③她倒是不怕没主顾,因为她干活儿认真,衣服洗得干净;如果经手买什么东西,分文也不肯沾人家的便宜。也许她称得上“清介”、“耿直”等美名,不过这种词儿一般不用在渺小的人物身上。人家只说她“人靠得住,脾气可倔”。
④她为了自卫,有时候像好斗的公鸡。一次我偶在胡同里碰见她端着一只空碗去打醋,我们俩就说着话同走。忽有个小学生闯过,把她的碗撞落地下,砸了。林奶奶一把揪住那孩子破口大骂。我说:“孩子不是故意,碗砸了我赔你两只。”我又叫孩子向她道歉。她这才松了手,气呼呼地跟我回家。我说:“干吗生这么大气?”她说孩子们尽跟她捣乱。那个孩子虽不是故意,林奶奶的话却是真的。也许因为她穿得太破烂肮脏,像个叫化婆子,我猜想她年轻的时候相貌身材都不错呢。老来倒眉塌眼,有一副可怜相,可是笑起来还是和善可爱。(A)她天天哈着腰坐在小矮凳上洗衣,一年来,一年去,背渐渐地弯得不肯再直,不到六十已经驼背;(批注:这句话是林奶奶的外貌描写,一天天“哈着腰”洗衣的林奶奶自然不到六十就已经驼背,“一年来,一年去”简洁的语言却道出了生活的不易,“不肯”一词又有多少无奈,读这句话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林奶奶的同情。)身上虽瘦,肚皮却大。其实那是虚有其表。只要掀开她的大襟,就知道衣下鼓鼓囊囊一大嘟噜是倒垂的裤腰。她系一条红裤带,六七寸高的裤腰有几层,有的往左歪,有的往右歪,有的往下倒。一重重的衣服都有小襟,小襟上都钉着口袋,一个、两或三个:上一个,下一、个,反面再一个,大小不等,颜色各别。衣袋深处装着她的家当:布票,粮票,油票,一角二角或一元二元或五元十元的钱。她分别放开,当然都有计较。我若给她些什么,得在她的袋口别上一二只大别针,或三只小的,才保住东西不外掉。
⑤我曾问起她家的情况。她有一子一女,都已成家。她把儿子栽培到高中毕业。女儿呢,据说是“四岁没了妈,吃我的奶。”死了的嫂子大概是她的妯娌。她另外还有嫂子,不知是否“哥儿俩”合娶的,她曾托那嫂子给我做过一双棉鞋。
⑥林奶奶得意扬扬抱了那双棉鞋来送我,一再强调鞋是接着我脚寸特制的。我恍惚记起她曾哄我让她量过脚寸。可是那双棉鞋显然是男鞋的尺码。我谢了她,领下礼物,等她走了,就让给默存穿。想不到非但他穿不下,连阿圆都穿不下。我自己一试,恰恰一脚,真是按着我脚寸特制的呢!那位嫂子准也按着林奶奶的嘱咐,把棉花絮得厚厚的,比平常的棉鞋厚三五倍不止。簇新的白布包底,用麻线纳得密密麻麻,比牛皮底还硬。(B)我双脚穿上新鞋,就像猩猩穿上木展,行动不得;稳重地站着,两脚和大象的脚一样肥硕。
——节选自《杨绛散文》(有删改)
人们为什么如此怀念杨绛王钟的
①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杨绛的地位可能不是最高的,但她所取得的社会关注度,或许可以说超越了她在文学界的地位。但是,众人的敬仰并非毫无依据,从杨绛先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当代人稀缺的闪光点。
②杨绛是钱锺书的妻子,是著名作家、戏剧家和翻译家。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直到2014年还在公演;她的《干校六记》《我们仨》等作品具有穿越时代的力量,也是出版界叫好又叫座的畅销书;她翻译的西班牙文学名著《堂吉诃德》是该书最好的中文译本之一。与一些文学家相比,杨绛称不上高产作家,但几乎篇篇以精致的文本、深邃的思想让读者折服。
③人们怀念杨绛,因为她的作品让人在浮躁的文学风气中感到一股清新。从创作活跃的年代看,杨绛和“鲁郭茅巴老曹”等现代文学大家属于同代人,但因高寿与晚年旺盛的创作力,她又是不折不扣的当代作家。
④杨绛的许多著作都是“超级畅销书”,但是没有一本书的销量是通过炒作获得的。
她的《我们仨》等晚年作品让人接触到一种“新鲜的经典”,她的创作态度明白地回答了当代文学能不能产生经典和怎样产生经典的疑问。
⑤人们怀念杨绛,还因为她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品格。杨绛出生于1911年,这决定了她要生活在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年代。“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句英国诗人兰德的诗,也是杨绛一生为人处世的写照。杨绛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骨气,特别是在日寇侵华期间,她和丈夫钱锺书身陷上海孤岛,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巧妙地与之周旋;她还有着深厚的西学素养,对推动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⑥人们怀念杨绛,同样因为她与钱锺书先生“稀缺”的爱情故事。钱锺书引用英国作家的话来描述自己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在各类关于杨绛的传记和报道中,流传着许多钱锺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屡屡打动当代人,是因为这种爱情观念传达了人类最真挚的情感,让一些流行的浮躁爱情观相形见绌。
⑦杨绛应对困难的勇气和担当也令人折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一度被安排扫厕所,但她认为“收拾厕所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其一,可以躲避红卫兵的“造反”;其二,可以销毁“会生麻烦的字纸”;其三,可以“享到向所未识的自由”。这种豁达与坚韧让她走过了那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难能可贵的是,杨绛能够真实地将自己在逆境中的遭遇记录下来,以文学的方式提醒后人牢记历史教训。
⑧近年来,每每有文化老人去世,公众都会产生强烈的怀念情绪。这种现象是令人欣慰的,它至少说明了尊重文化和文化人的社会风气没有消失。但是,人们的怀念也蕴含着一句潜台词:像那些文化老人一样的人,在当下是否能够继续出现?丈化老人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继承和创造更多精神财富的责任,落到了当代人的肩上。这也是人们怀念杨绛所要表达的最主要观点。
【小题1】(小题1)杨绛笔下的林奶奶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小题2】(小题2)王钟的认为人们为什么如此怀念杨绛?请分点概述。
【小题3】(小题3)杨绛的语言朴实却精致,请参照A句的批注,给B句做批注。
【小题4】(小题4)对比是作家常用的表现手法,两篇文章都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人物形象,请各举一例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5】(小题5)“但是,人们的怀念也蕴含着一句潜台词:像那些文化老人一样的人,在当下是否能够继续出现?”你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小题6】(小题6)“难能可贵的是,杨绛能够真实地将自己在逆境中的遭遇记录下来,以文学的方式提醒后人牢记历史教训。”请从《林奶奶>和链接材料中找到依据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有人见了我及早躲开,有人佯佯不睬,但也有人照常和我招呼,而且有两三人还和我说话,有一人和我说笑了好一会儿。一星期后,我在大礼堂前稠人广众中看见一个老朋友,她老远的躲开了我。可是另有个并不很熟的女同志却和我有说有讲地并肩走了好一段路。避我只在情理之中,我没有怨尤。不避我的,我对他们至今感激。——《控诉大会》三、古诗文阅读
林奶奶
①林奶奶小我三岁,今年七十。十七年前,“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她忽到我家打门,问我用不用人。我说:“不请人了,家务事自己都能干。”她叹气说:“您自己都能,可我们吃什么饭呀?”她介绍自己是“给家家儿洗衣服的”。我就请她每星期来洗一次衣服。据我后来知道,她的“家家儿”包括很多人家。当时大家对保姆有戒心。有人只为保姆的一张大字报就给揪出来扫街的,林奶奶大咧咧的不理红卫兵的茬儿。她不肯胡说东家的坏话,大嚷“那哪儿成!我不能瞎说呀!”许多人家不敢找保姆,就请林奶奶去做零工。
②我问林奶奶:“干吗帮那么多人家?集中两三家,活儿不轻省些吗?”她说做零工“活着些”。这就是说:自由些,或主动些;干活儿瞧她高兴,不合意可以不干。比如说吧,某太太特难伺候,林奶奶白卖力气不讨好,反招了一顿没趣,气得她当场左右开弓,打了自己两个嘴巴子。这倒像旧式妇女不能打妯娌的孩子的屁股,就打自己孩子的屁股。不过林奶奶却是认真责怪自己。据说那位太太曾在林奶奶干活儿的时候,把钟拨慢“十好几分钟”(林奶奶是论时计工资的),和这种太太打什么交道呢!林奶奶和另一位太大也闹过别扭。她在那家院子里洗衣服。雨后满院积水。那家的孩子故意把污水往林奶奶身上溅。孩子的妈正在院子里站着,林奶奶跑去告状,那位太太不耐烦,一扭脖子说:“活该!”气得林奶奶蹲下身掬起污水就往那位太太身上泼。我听了忍不住笑说:“活该了!”不过林奶奶既然干了那一行,委屈是家常便饭,她一般是吃在肚里就罢了,并不随便告诉人。她有原则:不搬嘴弄舌。
③她倒是不怕没主顾,因为她干活儿认真,衣服洗得干净;如果经手买什么东西,分文也不肯沾人家的便宜。也许她称得上“清介”、“耿直”等美名,不过这种词儿一般不用在渺小的人物身上。人家只说她“人靠得住,脾气可倔”。
④她为了自卫,有时候像好斗的公鸡。一次我偶在胡同里碰见她端着一只空碗去打醋,我们俩就说着话同走。忽有个小学生闯过,把她的碗撞落地下,砸了。林奶奶一把揪住那孩子破口大骂。我说:“孩子不是故意,碗砸了我赔你两只。”我又叫孩子向她道歉。她这才松了手,气呼呼地跟我回家。我说:“干吗生这么大气?”她说孩子们尽跟她捣乱。那个孩子虽不是故意,林奶奶的话却是真的。也许因为她穿得太破烂肮脏,像个叫化婆子,我猜想她年轻的时候相貌身材都不错呢。老来倒眉塌眼,有一副可怜相,可是笑起来还是和善可爱。(A)她天天哈着腰坐在小矮凳上洗衣,一年来,一年去,背渐渐地弯得不肯再直,不到六十已经驼背;(批注:这句话是林奶奶的外貌描写,一天天“哈着腰”洗衣的林奶奶自然不到六十就已经驼背,“一年来,一年去”简洁的语言却道出了生活的不易,“不肯”一词又有多少无奈,读这句话我感受到了作者对林奶奶的同情。)身上虽瘦,肚皮却大。其实那是虚有其表。只要掀开她的大襟,就知道衣下鼓鼓囊囊一大嘟噜是倒垂的裤腰。她系一条红裤带,六七寸高的裤腰有几层,有的往左歪,有的往右歪,有的往下倒。一重重的衣服都有小襟,小襟上都钉着口袋,一个、两或三个:上一个,下一、个,反面再一个,大小不等,颜色各别。衣袋深处装着她的家当:布票,粮票,油票,一角二角或一元二元或五元十元的钱。她分别放开,当然都有计较。我若给她些什么,得在她的袋口别上一二只大别针,或三只小的,才保住东西不外掉。
⑤我曾问起她家的情况。她有一子一女,都已成家。她把儿子栽培到高中毕业。女儿呢,据说是“四岁没了妈,吃我的奶。”死了的嫂子大概是她的妯娌。她另外还有嫂子,不知是否“哥儿俩”合娶的,她曾托那嫂子给我做过一双棉鞋。
⑥林奶奶得意扬扬抱了那双棉鞋来送我,一再强调鞋是接着我脚寸特制的。我恍惚记起她曾哄我让她量过脚寸。可是那双棉鞋显然是男鞋的尺码。我谢了她,领下礼物,等她走了,就让给默存穿。想不到非但他穿不下,连阿圆都穿不下。我自己一试,恰恰一脚,真是按着我脚寸特制的呢!那位嫂子准也按着林奶奶的嘱咐,把棉花絮得厚厚的,比平常的棉鞋厚三五倍不止。簇新的白布包底,用麻线纳得密密麻麻,比牛皮底还硬。(B)我双脚穿上新鞋,就像猩猩穿上木展,行动不得;稳重地站着,两脚和大象的脚一样肥硕。
——节选自《杨绛散文》(有删改)
人们为什么如此怀念杨绛王钟的
①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105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杨绛的地位可能不是最高的,但她所取得的社会关注度,或许可以说超越了她在文学界的地位。但是,众人的敬仰并非毫无依据,从杨绛先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当代人稀缺的闪光点。
②杨绛是钱锺书的妻子,是著名作家、戏剧家和翻译家。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直到2014年还在公演;她的《干校六记》《我们仨》等作品具有穿越时代的力量,也是出版界叫好又叫座的畅销书;她翻译的西班牙文学名著《堂吉诃德》是该书最好的中文译本之一。与一些文学家相比,杨绛称不上高产作家,但几乎篇篇以精致的文本、深邃的思想让读者折服。
③人们怀念杨绛,因为她的作品让人在浮躁的文学风气中感到一股清新。从创作活跃的年代看,杨绛和“鲁郭茅巴老曹”等现代文学大家属于同代人,但因高寿与晚年旺盛的创作力,她又是不折不扣的当代作家。
④杨绛的许多著作都是“超级畅销书”,但是没有一本书的销量是通过炒作获得的。
她的《我们仨》等晚年作品让人接触到一种“新鲜的经典”,她的创作态度明白地回答了当代文学能不能产生经典和怎样产生经典的疑问。
⑤人们怀念杨绛,还因为她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品格。杨绛出生于1911年,这决定了她要生活在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年代。“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句英国诗人兰德的诗,也是杨绛一生为人处世的写照。杨绛有着传统知识分子的骨气,特别是在日寇侵华期间,她和丈夫钱锺书身陷上海孤岛,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巧妙地与之周旋;她还有着深厚的西学素养,对推动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⑥人们怀念杨绛,同样因为她与钱锺书先生“稀缺”的爱情故事。钱锺书引用英国作家的话来描述自己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在各类关于杨绛的传记和报道中,流传着许多钱锺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屡屡打动当代人,是因为这种爱情观念传达了人类最真挚的情感,让一些流行的浮躁爱情观相形见绌。
⑦杨绛应对困难的勇气和担当也令人折服。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一度被安排扫厕所,但她认为“收拾厕所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其一,可以躲避红卫兵的“造反”;其二,可以销毁“会生麻烦的字纸”;其三,可以“享到向所未识的自由”。这种豁达与坚韧让她走过了那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难能可贵的是,杨绛能够真实地将自己在逆境中的遭遇记录下来,以文学的方式提醒后人牢记历史教训。
⑧近年来,每每有文化老人去世,公众都会产生强烈的怀念情绪。这种现象是令人欣慰的,它至少说明了尊重文化和文化人的社会风气没有消失。但是,人们的怀念也蕴含着一句潜台词:像那些文化老人一样的人,在当下是否能够继续出现?丈化老人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继承和创造更多精神财富的责任,落到了当代人的肩上。这也是人们怀念杨绛所要表达的最主要观点。
【小题1】(小题1)杨绛笔下的林奶奶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小题2】(小题2)王钟的认为人们为什么如此怀念杨绛?请分点概述。
【小题3】(小题3)杨绛的语言朴实却精致,请参照A句的批注,给B句做批注。
【小题4】(小题4)对比是作家常用的表现手法,两篇文章都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人物形象,请各举一例说说你的理解。
【小题5】(小题5)“但是,人们的怀念也蕴含着一句潜台词:像那些文化老人一样的人,在当下是否能够继续出现?”你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小题6】(小题6)“难能可贵的是,杨绛能够真实地将自己在逆境中的遭遇记录下来,以文学的方式提醒后人牢记历史教训。”请从《林奶奶>和链接材料中找到依据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有人见了我及早躲开,有人佯佯不睬,但也有人照常和我招呼,而且有两三人还和我说话,有一人和我说笑了好一会儿。一星期后,我在大礼堂前稠人广众中看见一个老朋友,她老远的躲开了我。可是另有个并不很熟的女同志却和我有说有讲地并肩走了好一段路。避我只在情理之中,我没有怨尤。不避我的,我对他们至今感激。——《控诉大会》三、古诗文阅读
4.综合性学习- (共2题)
4.
端午佳节,粽子飘香。这一天很多人家都会包粽子,请根据图片在方框里填入包粽子的步骤。

注:图中(准备工作)中的文字是:将粽叶提前浸泡2小时或用沸水煮软泡发;如辅料需用豆类,应提前浸泡;将糯米提前浸泡三四小时;如辅料用到肉类,应提前腌制。

注:图中(准备工作)中的文字是:将粽叶提前浸泡2小时或用沸水煮软泡发;如辅料需用豆类,应提前浸泡;将糯米提前浸泡三四小时;如辅料用到肉类,应提前腌制。
5.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字词书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