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糟糕(ɡāo) 霹雳(lì) 取缔(dì) 锲而不舍(qiè) |
B.选聘(pìn) 调羹(ɡēnɡ) 惩罚(chénɡ) 鲜为人知(xiǎn) |
C.哀悼(dào) 门框(kuānɡ) 山涧(jiān) 慷慨淋漓(ɡài) |
D.亘古(ɡèn) 薪金(xīn) 抱歉(qiàn) 妇孺皆知(rú) |
3.
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宋清同学自言自语地说道:“星期六,我要到丹江口水库旅游。” |
B.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红军战士用生命换来了长征的胜利。 |
C.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里却不以为然。 |
D.特朗普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是美国总统。 |
2.文言文阅读- (共1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自 钱 孔 入 (2)坐 客 罔 不 叹 服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尝射于家圃 (_______) (2)以我酌油知之 (_______)
(3)陈尧咨善射 (_______) (4)及守荆南回 (__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岂汝先人志邪?
【小题4】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
【小题5】结合两篇短文,说说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伎: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小题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A.(每句标一处) |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尝射于家圃 (_______) (2)以我酌油知之 (_______)
(3)陈尧咨善射 (_______) (4)及守荆南回 (_______)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岂汝先人志邪?
【小题4】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
【小题5】结合两篇短文,说说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3.现代文阅读- (共1题)
5.
名人墙
王伟华
哥已经来弟家三天了。
哥终于支支吾吾,把自己的来意讲明了。
弟是将军,是小清河村里走出去的最能的人,也是乡里有名、县里挂号的人。哥是小清河村村支书,早已退了很多年了。退了的哥偏偏不肯安生,喜欢乱操心,家乡的雨季眼看就要来了,小清河就要变成黄水河。河上无桥,村民出行,村里的孩子们来来回回上学又成了问题。哥在新任村支书面前夸下海口,他去省城找他家老三,一定要把修桥的钱给化来。
“哥,不是兄弟我不念乡情,我确实有我的难处。家大业大是不差,可向我伸手的地方也多啊……你也这么大年纪了,回去好好跟嫂子过日子吧,折腾啥呢?你一手能翻了咱那穷窝儿的天么?”
弟满脸真诚,说得哥红着脸低了头。
哥走了……
哥没再向弟开过一次口,回家他闷闷地跟新任村支书说:“老三有难处,咱不能难为他。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桥,咱自己修吧。”
哥带头把自己存的那点儿养老钱全拿出来,又挨家挨户去动员:再苦不能苦孩子啊。那些心下犹豫的村民也就不再好说什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小清河上人欢马叫,热腾腾地忙活起来。没有谁号召,顺其自然,哥成了建桥的大总管,从桥体设计到材料的置备,他都一手操管。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了,驮着背,顶着一头白发,在人声喧嚣的工地上,指挥人,指挥车。有爱开玩笑的年轻人从“嗵嗵嗵”的马达声里冲他大喊:“大爷,我看您有大将军的风度。”
工地上噪音太大,哥听不清,但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明白些什么。他咧开嘴,笑得憨,也笑得欢,露出黑黑的空牙洞来,额前的一缕白头发在风里一下一下的翻。
桥修成,一座漂亮又结实的双孔石拱桥,青石桥体,白沙路面,神气地横跨在小清河上,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村民们到河对岸去种田,不再用肩挑手提,三轮机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孩子们上学不再用大人护送,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就过了河。村里再没有牲畜掉下河淹死这些让人烦恼的事儿了。
修了一座桥,把哥累得不轻。原来就的人,身体越发弱下去。他要拄着拐棍才能从家走到桥上看看。夕光晚照中,村里上空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牛羊归圈,孩子放学村民扛着工具慢悠悠回家。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大爷好啊。”
“大爷爷好。”
……
每一个过路的人,看到桥头上伫立着的哥,都会恭恭敬敬向哥打声招呼。
哥回应着,脸上的笑意久久不去。
哥给弟打电话,说小清河上有桥了,小车可以一直开到家门口。哥想弟了,年纪越大,越是牵念。弟却总是那么忙,今天出差,明天开会,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
哥便不再说什么,叮嘱几句,挂电话。
弟回来时,哥已经缠绵病榻多日。弟不是专程回来看哥的,是回来参加县里的一个活动。县里要树一面名人墙,把全县在全国各地的显要都召集回来,给他们立传扬名,也是对县里的一项宣传。
弟说:“这是县里的大事,自己再怎么忙也要回来啊。”
是,是该回来。人不能忘本。哥拉着弟的手亲不够。
呵,你以为他妈的他们白请我回来啊,每个人都要带着货回来。一个名字刻上去,二十万。弟还是那气度,当将军当惯了,说起话来。
二十万块?二十万啊……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二十万块,我们乡下人几家一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够二十万。我们修桥才花了四万多……
花二十万,就为把名字刻到石头里,哥到死也没想明白弟这算的是哪门子帐。
(选自《2014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意,用简洁担当语言补充故事情节。
哥找弟筹资修桥,弟 ① →哥 ②,桥修成→哥牵念弟打电话,弟借口忙未归→弟 ③ ,哥至死不理解弟的心思。
【小题2】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小题3】结合语境,品析文中第③和⑧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⑴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从修辞方法的角度)
⑵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小题4】如果让你选择,你认为哥弟中谁的名字更应该刻在名人墙上?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王伟华
哥已经来弟家三天了。
哥终于支支吾吾,把自己的来意讲明了。
弟是将军,是小清河村里走出去的最能的人,也是乡里有名、县里挂号的人。哥是小清河村村支书,早已退了很多年了。退了的哥偏偏不肯安生,喜欢乱操心,家乡的雨季眼看就要来了,小清河就要变成黄水河。河上无桥,村民出行,村里的孩子们来来回回上学又成了问题。哥在新任村支书面前夸下海口,他去省城找他家老三,一定要把修桥的钱给化来。
“哥,不是兄弟我不念乡情,我确实有我的难处。家大业大是不差,可向我伸手的地方也多啊……你也这么大年纪了,回去好好跟嫂子过日子吧,折腾啥呢?你一手能翻了咱那穷窝儿的天么?”
弟满脸真诚,说得哥红着脸低了头。
哥走了……
哥没再向弟开过一次口,回家他闷闷地跟新任村支书说:“老三有难处,咱不能难为他。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桥,咱自己修吧。”
哥带头把自己存的那点儿养老钱全拿出来,又挨家挨户去动员:再苦不能苦孩子啊。那些心下犹豫的村民也就不再好说什么,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小清河上人欢马叫,热腾腾地忙活起来。没有谁号召,顺其自然,哥成了建桥的大总管,从桥体设计到材料的置备,他都一手操管。七十多岁的老头儿了,驮着背,顶着一头白发,在人声喧嚣的工地上,指挥人,指挥车。有爱开玩笑的年轻人从“嗵嗵嗵”的马达声里冲他大喊:“大爷,我看您有大将军的风度。”
工地上噪音太大,哥听不清,但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明白些什么。他咧开嘴,笑得憨,也笑得欢,露出黑黑的空牙洞来,额前的一缕白头发在风里一下一下的翻。
桥修成,一座漂亮又结实的双孔石拱桥,青石桥体,白沙路面,神气地横跨在小清河上,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村民们到河对岸去种田,不再用肩挑手提,三轮机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孩子们上学不再用大人护送,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就过了河。村里再没有牲畜掉下河淹死这些让人烦恼的事儿了。
修了一座桥,把哥累得不轻。原来就的人,身体越发弱下去。他要拄着拐棍才能从家走到桥上看看。夕光晚照中,村里上空的炊烟袅袅地升上天空。牛羊归圈,孩子放学村民扛着工具慢悠悠回家。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大爷好啊。”
“大爷爷好。”
……
每一个过路的人,看到桥头上伫立着的哥,都会恭恭敬敬向哥打声招呼。
哥回应着,脸上的笑意久久不去。
哥给弟打电话,说小清河上有桥了,小车可以一直开到家门口。哥想弟了,年纪越大,越是牵念。弟却总是那么忙,今天出差,明天开会,一副日理万机的样子。
哥便不再说什么,叮嘱几句,挂电话。
弟回来时,哥已经缠绵病榻多日。弟不是专程回来看哥的,是回来参加县里的一个活动。县里要树一面名人墙,把全县在全国各地的显要都召集回来,给他们立传扬名,也是对县里的一项宣传。
弟说:“这是县里的大事,自己再怎么忙也要回来啊。”
是,是该回来。人不能忘本。哥拉着弟的手亲不够。
呵,你以为他妈的他们白请我回来啊,每个人都要带着货回来。一个名字刻上去,二十万。弟还是那气度,当将军当惯了,说起话来。
二十万块?二十万啊……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二十万块,我们乡下人几家一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够二十万。我们修桥才花了四万多……
花二十万,就为把名字刻到石头里,哥到死也没想明白弟这算的是哪门子帐。
(选自《2014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意,用简洁担当语言补充故事情节。
哥找弟筹资修桥,弟 ① →哥 ②,桥修成→哥牵念弟打电话,弟借口忙未归→弟 ③ ,哥至死不理解弟的心思。
【小题2】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满头银发的哥拄着拐棍站在桥头,被西天的云霞镀了一身的金粉。像一尊塑像。
【小题3】结合语境,品析文中第③和⑧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⑴蛮横了多少年的小清河一下子驯顺了,不再张牙舞爪,河水从桥孔下钻过去,柔顺地顺河堤而下。(从修辞方法的角度)
⑵哥脸上的笑容慢慢敛了去,他的肝又开始疼了。疼得他直抽凉气。(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小题4】如果让你选择,你认为哥弟中谁的名字更应该刻在名人墙上?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4.作文- (共1题)
6.
题目:他(她、它)让我感受到
学习的课堂上,有迷惘,更有明朗,智慧的我们一起探究品尝;实践的园地里,有恐慌,更有荣光,团结的我们一起合作担当;生活的蓝天下,有忧伤,更有欢畅,热情的我们一起体验分享……成长路上,需要我们同担风雨,共享阳光。
要求:⑴如选择《他(她、它)让我感受到 》写作,需要先确定合适的人称,并将题目补充完整;⑵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⑶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⑷不少于600字;⑸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学习的课堂上,有迷惘,更有明朗,智慧的我们一起探究品尝;实践的园地里,有恐慌,更有荣光,团结的我们一起合作担当;生活的蓝天下,有忧伤,更有欢畅,热情的我们一起体验分享……成长路上,需要我们同担风雨,共享阳光。
要求:⑴如选择《他(她、它)让我感受到 》写作,需要先确定合适的人称,并将题目补充完整;⑵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⑶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⑷不少于600字;⑸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5.其他- (共1题)
7.
按照要求,改正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的错误。
“五四”青年节前夕,①为了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青年人的责任意识,②幸福社区举行《青春与责任》主题演讲比赛。③大学生周思宇演讲时虚情假意,激起现场阵阵掌声。最后,经组委会评选,周思宇同学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
(1)第①处有语病,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处标点使用有误,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处成语使用不恰当,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四”青年节前夕,①为了关注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提高青年人的责任意识,②幸福社区举行《青春与责任》主题演讲比赛。③大学生周思宇演讲时虚情假意,激起现场阵阵掌声。最后,经组委会评选,周思宇同学获得本次比赛一等奖。
(1)第①处有语病,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处标点使用有误,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处成语使用不恰当,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作文:(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