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A.铤而走险(tǐng) 校对(xiào) 鲜为人知(xiǎn) 祈祷(qǐ) |
B.愧怍(zuò) 诘问(jié) 气冲斗牛(dǒu) 亘古(gèng) |
C.狂澜(lán) 粗拙(zhuó) 锲而不舍(qì) 震悚(sǒng) |
D.哽咽(gěng) 嗥鸣(háo) 仰之弥高(mí) 字帖(tiè) |
A.当她走进南京博物馆,浩如烟海的珍贵文物让她震撼。 |
B.造型独特、雄伟壮观的“鸟巢”,是设计师和建筑师们呕心沥血的结果,它已成为我国奥运会场馆的标志性建筑。 |
C.某嘻哈歌手因歌词不雅被主流媒体点名批评后,他的歌迷义愤填膺,在微博中留言抗议。 |
D.青藏高原的天气复杂,忽而晴空万里,忽而阴云密布,真是让人扑朔迷离。 |
A.“我对这次考试充满了信心,”他对我说:“因为我准备得很充分。” |
B.屈原、李白、杜甫……等,像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史册上。 |
C.我拿到了精美的最新一期的《树人苑》,其中有一篇题为“远方”的小诗打动了我。 |
D.春天的瘦西湖百花争妍:桃花红,杏花粉,梨花白,我不禁沉醉其中。 |
A.在学习中,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 |
B.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
C.一个城市居民的良好素养是衡量这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
D.一个好的比喻,或为形似,或为神似,或为形神兼似,却总是离不开相似这一根本特点。 |
A.面对着快节奏的生活,我的内心告诉我:慢一点,慢一点,再慢一点! 解说: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
B.我和母亲漫步西湖,满眼繁花,嗅着花香,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累累硕果 。 解说:上句中的“和”是连词,“仿佛”“满”是副词。 |
C.夏天来了,墙上到处蔓延着翠绿的爬山虎。 解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墙上蔓延翠绿的爬山虎。 |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A.《老王》的作者杨绛,这篇散文通过回忆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往事,赞美了普通人身上的淳朴、善良,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同情。 |
B.《木兰诗》是一首北宋长篇叙事诗,围绕“木兰是女郎”精心选材,着重塑造木兰能征善战的形象。 |
C.《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端木蕻良,文章抒发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
D.《最后一课》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表现法国沦陷区人民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
2.字词书写- (共1题)
那方养育了自己生命的土地,哪怕再贫jí( ),它也是父亲所辛勤耕耘的热土。父亲可以没有任何地位,但他有些狡xiá( ),能辛勤劳动,他将默默地积xù( )一辈子的力量来做成一两件事,比如造一间可供一家人容身的房子……因为有了这样的寻找,那一shùn( )间我以为找到了心目中的父亲,终于塑造出了《台阶》中的父亲。(李森祥《〈台阶〉创作谈》)

3.诗歌鉴赏- (共1题)
(宋)方回
蕨拳②欲动苕抽芽,节近清明路近家。
五日缓行三百里,夹溪随处有桃花。
(注释)①歙:安徽歙县,诗人方回的家乡。②蕨拳,指蕨芽,一种植物,其端卷曲,状如小儿拳头。
【小题1】第一句中“欲动”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伎: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及守荆南回 (2)以此自矜
(3)日有宴集 (4)孰若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以我酌油知之 / 以弓矢为乐 | B.但手熟耳 / 但当涉猎 |
C.辞以军中多务 / 旦辞爷娘去 | D.一夫之伎 / 两狼之并驱如故 |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杖之,碎其金鱼。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上文中陈尧咨母亲的形象。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孙友田
①母亲去世了。终日陪伴她的那把剪刀,静静地躺在针线筐里,成了母亲的遗物,成了母亲一生勤劳的象征,给子女留下悠悠思念。
②母亲是位普通的妇女。她用那把普通的剪刀,剪裁一家人的衣帽鞋袜。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逢夜深人静时,总有一阵阵剪刀的“嚓嚓”声催我入梦。她为全家剪碎了多少个长夜和寒暑,她为全家剪碎了多少长夜和寒暑,直到剪断了她与尘世之缘。
③剪断了她与尘世之缘,却剪不断亲人对她的思念。
④母亲有一双巧手,不仅针线活乡里闻名,剪纸花的手艺也很精湛。不管是姑娘的花鞋和娃娃的帽花,她一看就会剪。剪刀在她手里像条水中的鱼,穿梭在流逝的时光中。左邻右舍的大闺女、小媳妇喊着“亲嫂子”、喊着“好婶子”央求她剪花样子。记得小时候,常看她端着针线筐儿坐在门口剪纸花。针线筐里放着一本少角没边的线装书,书里夹着她剪的花鸟虫鱼,一朵朵、一只只,无不鲜活可爱。一天,街上来个吹糖人的,挑着一小锅冒着热气的糖稀,引得孩子们围上去买糖人。我不知母亲无钱,竟哭闹着也要买。母亲无奈,只好喊道:“吹糖人的,给俺孩子吹一个,俺用花样子跟你换。这不,都夹在这书本里,随你挑。”那吹糖人的果真过来挑了一副“喜鹊闹梅”,给我吹了一个“老鼠上灯台”。
⑤弟弟出生后,母亲的那把剪刀增加了一种功能:为我们哥儿俩剪头发。记得有一次,我已上小学一年级,弟弟还没有上学。当时在外面剃头挑子剪一次头发要花两毛钱,按当时的物价,能买四只肉包子。看到我们俩头发长了,母亲就和我们商量:“这四毛钱给你们,每人两毛。叫我剪呢,省下钱来能买四只肉包子吃,不叫我剪呢,到外面剪去。就没有肉包子吃。”我还没有拿定注意,弟弟却马上决定吃肉包子。只见他手里拿着两毛钱,脖子里围着一条白毛巾,老实地坐在母亲怀里,等待开剪。母亲拿起剪刀,在弟弟头上小心翼翼地剪起来,尽管她剪纸技术精湛,但毕竟不是理发师,另外剪纸和剪发是两码事。实在难为母亲了。她精益求精不断进行修改,完工之后,弟弟的头还是变成了一只“花菜瓜”。我在一旁忍不住笑,弟弟却满不在乎,他连镜子都不照一下,扯下毛巾,一溜小跑去买肉包子去了。
⑥我没有享受那一次特殊的母爱,至今后悔不已。
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离别尚有团圆日,永诀再无相逢时。母亲去世,母爱已成史诗。再也看不见她的音容笑貌,再也听不到那“嚓嚓”的剪刀声……
⑧在母亲节那天夜里,我梦见那把剪刀已成为母亲的墓碑。
【小题1】文章以“剪不断的思念”为题,有什么好处
【小题2】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了母亲生前的哪些往事?请用简洁语言加以概括。
【小题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③段的作用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妙处。
【小题4】文章开头和结尾处都描写了剪刀的“嚓嚓”声,这一细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捡破烂儿的先生
于德北
我叫他先生,虽然他是一个捡破烂儿的。
②那一年,繁华的重庆路又大兴土木,这里将盖起一座又一座超豪华商场,据说所卖物品皆为名牌,价格贵得惊人,绝非平民百姓可以问津。这个城市有钱的人越来越多,有几座这样的商场也在情理之中。
③我骑着自行车,从灰层忒多的工地穿过,准备去一家编辑部送自己新写的故事。
④在重庆路与一条小街的交叉口,在一处深深的门洞下,一道奇异的风景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⑤一个鬓发斑白的老人,年纪70岁左右,他靠在一辆架子车前,在一片喧嚣中,静静地吃饭。他的饭很简单:地上一个罐头瓶子,里边是辣椒酱;罐头瓶子旁边是一个玻璃杯,杯中满满斟着白酒。左手一根葱,右手一个雪白的大馒头。
⑥老人一边喝酒,一边就着大葱蘸酱吃着馒头。他见我站的时间长,冲我招招手,又指指地上的东西,意思是让我过去一起喝点。我摸摸口袋,里边还有几块钱,就一头扎进旁边的副食店,买了一斤猪头肉。
⑦这样我和老人就认识了。
⑧老人姓张,是电机厂的退休工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他70岁,退休整整10个年头了。他的儿女都有不错的工作和家庭,也很孝顺,可他谁家也不去,就自己一个人过。
⑨老伴儿在他退休前就去世了,老人把宽敞的房子让给了女儿,自己住一居室的小屋,过着清静的日子。
⑩他清晨早早地出门,拉着架子车,边捡边收。报纸、书本、易拉罐、酒瓶子,只要能换钱的东西,他都收。
⑪废品收购站下班之前,他把捡来和收到的东西卖掉,然后拉着空车回家。这是他的生活,很有规律。老人酒量很好,面色红润,身体健朗。我很羡慕他!
⑫我们正喝酒间,来了一个40岁左右的妇女,趿拉着拖鞋,手里拎着两个空瓶子。
⑬女人问:“茅台酒瓶子咋收?” “30元。”老人回答。
⑭女人把瓶子举到老人面前,唠唠叨叨地说,这个瓶子的商标和瓶盖完好无损,应该多给点钱。说完,还做出一个转身欲走的姿态。
⑮“35。”老人重新给了价。女人悻悻地交出瓶子,数好钱,走了。
⑯不待女人走远,老人突然从身旁摸出一块石头,猛地向瓶子砸去,只听“砰”的一声,转瞬之间两个完好的瓶子变得粉碎。
⑰女人惊愕地停下脚步,我也瞪大了眼睛。
⑱“你,怎么砸啦?”我问。“砸了,他们就造不了假酒了。”老人淡淡地回答。
⑲我还想说什么,老人却笑了。
⑳老人兀自端起酒杯。喝一口白酒,吃一口大葱蘸酱,然后再咬一口馒头……
【小题1】第②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小题2】分析文章第⑳自然段划线句所采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小题3】“我”在重庆路与一条小街的交叉口发现了一道“奇异的风景”,联系全文,说说这道风景“奇异”在何处。
【小题4】先生是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成年男子的尊称。小说一开头就点明文中主人公是个“捡破烂儿的”,可我为什么还叫他“先生”?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信中国》,刷爆了朋友圈。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不久前,综艺节目《信中国》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书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第一期播出,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 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截至目前为止,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①当中, 。
(材料二)
书信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情。每一封书信都是一个历史节点,封存这一个鲜活的时代场景,看见这些文字,即使相距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空仿佛近在眼前。但通过对文化的解读,朗读书信的内容,也能让这些离我们遥远的文化碎片粘连起来,为当世人学习并传承。
(1)根据材料一的图表,在(材料一)横线处填一句话,总结节目受众情况。(2)根据(材料二),概括书信的价值。(不少于3点)
(3)有媒体评价:“《信中国》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结合你所阅读的某部名著,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 的理解
7.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6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