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2.字词书写- (共1题)
2.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悄然(_____) 屏息(_____) 默契(______) 翘首(_______)
kuì____退 xián____ 熟 wéi____杆 juān____刻
悄然(_____) 屏息(_____) 默契(______) 翘首(_______)
kuì____退 xián____ 熟 wéi____杆 juān____刻
3.诗歌鉴赏- (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小题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小题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这两句诗。【小题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4.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小题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闻之 闻:听说 | B.寡人愿子之行也 愿:愿望 |
C.燕王尚未许也 许:答应 | D.王且何利 利:好处 |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
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
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
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
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5.现代文阅读- (共1题)
5.
①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②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③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④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⑤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⑦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⑧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⑨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⑩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小题1】第②句中“此种情况”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加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3】第⑤与第⑥句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_______,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_______”一词和两个“_______”字,行文很严谨。
【小题4】“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小题5】第⑧句中“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是( )
【小题1】第②句中“此种情况”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中加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3】第⑤与第⑥句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_______,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_______”一词和两个“_______”字,行文很严谨。
【小题4】“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小题5】第⑧句中“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是( )
A.藐视敌人的豪情 |
B.胜利的自豪感 |
C.必胜的信念 |
D.对敌人的嘲讽 |
6.语言表达- (共1题)
6.
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 ______(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____(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 ____(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____ (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 ___ (A.弱点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国民党的 ______(A.广大 B.大量 C.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____(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 ____(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____ (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 ___ (A.弱点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7.综合性学习- (共2题)
7.
(2018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阅读下列新闻,然后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8月26日,教育部在其网站上公布通知,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中,按课程标准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每周要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
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
通知提出,书法教育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
通知强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书法教育的课程安排、教学管理、教师任职条件及资源配置等进行规划。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月26日,教育部在其网站上公布通知,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中,按课程标准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每周要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
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艺术等课程中,要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书法教育。中小学校还可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开展书法教育。
通知提出,书法教育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至三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三年级开始,过渡到硬笔软笔兼学,学生要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从书法作品的内涵、章法、结构、笔法等方面鉴赏历代重要书法家作品。
通知强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书法教育的课程安排、教学管理、教师任职条件及资源配置等进行规划。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按要求填空。
(1)一篇新闻的完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因此,在表达方式上以_______为主,也可以穿插少量的_______。
(1)一篇新闻的完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因此,在表达方式上以_______为主,也可以穿插少量的_______。
8.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综合性学习:(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