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A.坍塌(tān) 慷慨(kǎi) 缝隙(xì) 热腾腾(ténɡ) |
B.废墟(xū) 流淌(tǎnɡ) 浇灌(ɡuàn) 刨根问底(páo) |
C.呼啸(xiào) 干涸(gù) 湿润(rùn) 沉默寡言(ɡuǎ) |
D.微薄(bó) 薄荷(bò) 挑拣(jiǎn) 一丝不苟(ɡǒu) |
A.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这棵千年老树终于轰然坍塌了。 |
B.在被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破坏之后,这里由曾经的绿洲变为了一片不毛之地。 |
C.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 |
D.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她慷慨地给我们提供许许多多的资源。 |
A.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
B.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
C.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
D.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从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
2.现代文阅读- (共3题)
一个牧羊人的奇迹
①在新疆博格达山峰之麓,有一个叫“包家槽子”的小村,村里有一个叫吴庭德的老人,他是茫茫戈壁滩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他以放羊为生,和村里所有的老人一样,平平淡淡地步入人生的暮年。
②吴庭德一大把年纪,生活本来就比较困难,如果说他会创造奇迹,村里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就他?不可能!换了你也一定会如此斩钉截铁地说。是啊,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大半辈子都这么平凡地过,可能创造奇迹呢?
③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吴庭德老人赶羊到村子南边百米远的地方,看见一群陌生人在竖一块木牌。陌生人开着汽车走了,老人上前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八个大字。他微微一笑,陷入了沉思。他想,既然是中心,那一定不简单啊!那一刻,他作出了一个不简单的决定:每天守护这个中心牌。
④白天放羊的时候,吴庭德就守在“亚心”本牌的周围,看着它不受牲畜破坏。下雨怕它淋着,晚上怕它冻着。家里人笑他太傻,国家又不给一分钱,凭什么看宝贝一样地看着它?村里人笑他太痴,一块木牌值得那么神经兮兮吗?吴庭德把那些冷言冷语当作耳边风,执着地守望“重心”。
⑤亚洲中心设立之后,许多游客从世界各地赶来。尽管只是一块孤零零的木牌,他们也看得十分高兴:毕竟与亚洲大陆的中心点零距离地接触了一番。游客们参观“亚心”,免不了和吴庭德老人聊上几句。茫茫戈壁,在这亚洲中心的位置,吴庭德成了唯一的活风景。为了让游客沾上中心的气息,吴庭德想了一个办法,每天砸一个小石头,把小石头砸成动物的模样,然后再砸出“亚洲中心”四个字。他把这些亚心石低价出售给来参观的游客。老人砸出的亚心石简单得近乎石器时代的遗物,然而照样卖得火。
⑥四年过去了,老人靠亚心石赚了一笔钱。就在这一年,国家投资150万元,建了一座高大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塔。四个A(“亚洲”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型柱子合在一起,直刺云霄,中间垂一个巨型圆锥,直指亚洲地心。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骤然增多,家人期待吴庭德多砸出一些亚心石来卖,肯定能赚大钱。
⑦然而,吴庭德老人不但没有上交卖亚心石的钱给家里,反而把家里的四十只羊全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两块雕石狮的石料。从此以后,老人每天在亚心塔旁边,一斧一凿地雕刻石狮。两年过去了,他雕出了一雄一雌两座栩栩如生的石狮。他对游客说:“我怕亚心塔太孤单了,就刻了这两个石狮,一个代表成吉思汗,一个代表文成公主……”
⑧值得一提的是,吴庭德老人压根儿没学过雕刻!
⑨远方有一位游客得知吴庭德老人创下如此人间奇迹,特意为他塑了一尊铜像,表达对他崇高的敬意!
⑩如果你有机会去亚心塔参观,你一定会被吴庭德老人的石雕吸引住的。这两尊石狮以无声的方式告诉你:执着和痴情就是创造奇迹的一斧一凿,有这两样东西在,一个普通的牧羊人也能创造出人间奇迹。
【小题1】为什么村里人都异口同声地说吴庭德不可能创造奇迹?【小题2】在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连用四个“砸”字形容吴庭德制作亚心石的情形?
【小题3】从文中找出能概括第④段文意的句子。
【小题4】为什么说吴庭德老人的所作所为堪称是一个“奇迹”?
【小题5】吴庭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原文略)
【小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美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
B.故事的主人公牧羊人艾力泽· 布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课文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
C.作者曾经说过,写的虽然是故事,但主人公是真实可信的,文章刻画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
D.作者采用纪实笔法来写,曾让人误以为写的是真实的人,甚至有人去普罗斯旺地区寻访这位老人。 |
【小题3】文章采用第几人称?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小题4】第二段中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小题5】“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小题6】“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小题7】“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小题8】“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的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9】牧羊人的形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1)大自然的许多奥秘,如果________(比喻追究底细),恐怕谁也解释不清。
(2)自从开渠引水之后,从前的________(贫瘠荒凉不长庄稼的地方)就成了肥沃的良田。
(3)他是一个________(充满正气,不吝啬)的人,总是会想尽办法帮助其他人。
3.语言表达-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现代文阅读:(3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