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2017年普通高中提前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561705

试卷类型:中考模拟
试卷考试时间:2017/6/9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龙蟠( fān)  雏形   瘦骨嶙峋(xún)  轻歌漫舞
B.阻遏(è)   臃肿   险象迭生( dié)   碌碌终生
C.睥睨( pí)   地窖   衰草连天(shuāi)  莫中一是
D.涟漪( qí)   抽搐   顶礼膜拜(mó) 持之已恒
2.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大学问每趟赶马回来,一心盼家,最大的盼头就是享受天伦之乐。
B.在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上,中国人民解放军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这里刚才还晴空万里,不一会儿就下起了冰雹,天气的变化真是扑朔迷离啊!
D.无可置疑,中美两国走向合作共赢不仅关乎两国的未来,也关乎全球的未来。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她写信告诉我,近段时间,她没有一刻不忘记我们相处时的点点滴滴。
B.宽带网不仅能提供信息,但可以提供网上视频点播和远程教育等智能化、个性化服务。
C.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致使母亲常常背着他偷偷流泪。
D.据报道,全日本百岁以上老人数量目前达6.6万,这是医疗水平提高的。
4.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些神经细胞通过某种物质发出睡眠或清醒的信息。
②人的睡眠和清醒像动物一样,是由隐藏在下丘脑的一小串神经细胞控制的。
③冬眠时,动物的生命几乎停顿,它不吃,不喝,不动,体温下降,能量消耗下降到最低水平。
④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对执行遥远的星际考察任务的宇船员进行人工休眠。
⑤因此,如果破译了这一小串神经细胞分泌出的神经物质的信息,就能人为地控制休眠,就像控制生命的发条一样。
⑥动物冬眠就是这一小串神经细胞发出冬眠指令后实现的。
A.②①⑥③④⑤B.④②①⑥③⑤C.②①④⑥③⑤D.④③②⑥①⑤
5.
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来月中有嫦娥、桂树、玉兔的传说,寄寓了人们许多难以说尽的心灵图景。是什么,给予人们这样的启示?为什么,有关中秋佳节的种种民俗,都与一轮明月有关?圆与缺之说,
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层思考。
A.又似一颗跳动的心脏,包含了很多人世间的苦苦甜甜,欢乐与辛酸。
B.又似一颗跳动的心脏,包含了多少人世间的苦苦甜甜,欢乐与辛酸?
C.又似一颗包含了不少的人世间的苦苦甜甜、欢乐与辛酸的心脏。
D.又怎能不像包含多少人世间的苦苦甜甜、欢乐与辛酸的心脏?

2.诗歌鉴赏(共1题)

6.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光好
五代·和凝
蘋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
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小题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蓣叶软,杏花明,画船轻”点明了写作此词的时令是春季。
B.本词描写的是早晨在江边出现的送别场面。
C.“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一句主要是对江上景象的描写。
D.下阕“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二句,写尽春光舒缓荡漾之状。
【小题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运用白描的手法,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将春日所见之翠荷、红杏、鸳鸯船歌交相呼应的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B.全词运用明艳的色彩,明快的语调来描绘,多选取鲜丽明艳的意象。
C.“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一句对仗工整,完美地展现了春日的江上景色。
D.词的最后一句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红粉”指代沿河的落花,“南浦”则指代送别之处。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优孟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便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於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剂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於人腹肠。”於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注释】①优孟,故楚之乐人也:优孟是楚国的老伶工。故,旧,有前辈等意义。乐人,能歌善舞的艺人。②楚庄王:楚国第22代国君,名旅,为春秋五霸之一,在位23年(公元前613~591)。③席:衬垫着它,不让它着地。④争:通“诤”,规劝。⑤薄:薄待。⑥题凑:木头的头向内,围着棺材。⑦穿圹:挖墓穴。⑧负土:背土筑坟。⑨剂:调和。⑩衣以火光:在火光的照耀下。
【小题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惊/而问其故B.臣/请以雕玉为棺C.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D.无令/天下久闻也
【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词。
(1)使(___________)    (2)故(___________)   (3)过(___________)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2)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
【小题4】优孟为什么能劝谏成功?请结合文意具体分析。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养颜
鲁先圣
①“艺多不养身。”是说要专心学精一门看家本领,在某一个领域达到较高的水准,才会触类旁通,才会对事物有真知灼见,取得成就。很多人读书很多,也博学多知,但是却没有独到的创造,原因就在于所学不精,所知不深。这种人常常炫耀自己的博学,但是实际上百无一用。
②曾国藩官做得很大,但是他最看重的不是官位,而是学问。有一年,他听说一个侄子纪瑞在全县科举考试中夺得第一名,特别写信祝贺:“我并不希望我家世代富贵,但是希望代代出秀才。所谓秀才,就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
③曾国藩还就读书说过一句话:“书味深者,面自粹润。”意思是说,读书体味很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温润。一个深入读书的人,必定心智高度集中,将人间的一切杂事、琐事、烦心事,渐渐抛到身外,久而久之,在心中渐渐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 读书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书可以医愚,可以益智,可以养生。看一个人,无须看他做什么,只要看他读什么书就可以了。
④古代那些精通相术的人,甚至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骨相。自卑的人,因为读书而自信;浮躁的人,因为读书而宁静;轻浮的人,因读书而深沉;愚鲁的人,因读书而明达。 其实,不论你深处哪里,只要你拿起一本书进行阅读,就走在了心灵修行的路上,何止是曾国藩的面容温润,而是具有了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
⑤读书让人渐渐摆脱了“可憎的面目”,具有了一种冲淡的气质。冲淡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也是人生的情趣;冲和、淡泊,就是冲淡。冲淡和纤秾不同。纤秾是浓彩,冲淡是淡墨。冲淡并非淡而无味,而是冲而不薄,淡而有味。让自己活得冲淡一些,并不太难,但是,如果没有过人的智慧与洞察力,人却不可能达观。达观是另一种人生境界。
⑥一个冲淡的人,自然拥有了一种气量,这是一个人接受、容忍他人批评的勇气与胸襟。清代学者钱大昕说:“谤之无实者,付之勿辩可矣;谤之有因者,非自修弗能止。”他的意思是,别人诋毁批评你,无中生有,你不需辩解;如果诋毁批评得对,你只有自修改正才能不让别人再批评。说的太好了,这就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气量。只有具备了这种建立在自信基础之上的气量,不断检点自己,才会周身散发出人格的光芒与魅力。
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敢拍着胸脯对苍天说,自己一辈子没有做过亏心事?没有,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欲 ,就有性格的局限和人性的弱点。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大家每天反省自己。《尚书》说“改过不吝”,也是告诫人们,要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圣贤与普通人的区别也正在这里。大家都会犯错,有人过而能改,不断批判否定自己,使自己的品格不断完美。而有人却文过饰非,遮遮掩掩,将错就错。
⑧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必须有一种精神,这是一个人独立于世间的根基,有所作为的前提。因为,只有具有一种精神,才可能具有自己的观点立场,生命才会具有卓然的风骨和境界,人生才会产生超凡脱俗的大气象。
【小题1】曾国蕃倡导怎样读书?第③ 段引用曾国藩的语言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最后一段“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间,必须有一种精神”的这种精神在文中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概括。
【小题3】文章以“读书养颜”为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其具体内涵。

5.名著阅读(共1题)

9.
(题文)根据下面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积累,为红色经典《红岩》写一段推荐语。
①长篇小说《红岩》是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包括渣滓洞和白公馆)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江姐、余新江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
②江姐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主要人物。小说写她就义前,平静地与战友们一一告别,亲吻“监狱之花”,梳理好头发,换上整洁的蓝旗袍,平整好衣服的皱痕,而后从容走向刑场。
③《红岩》是集中营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所作。它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被称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一部震撼人心的共产主义教科书”。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从1961年出版至今5 1次再版,发行800多万册,被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命名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
④红岩精神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也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更是我们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要求:可从思想内容或人物精神或作品影响意义等方面推荐。(150字以内)

6.作文(共1题)

10.
写作
请以“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少于600字。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名著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