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1.
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犀兕(sì) 鼋鼍(yuántuó) 诎(qū) |
B.畎亩(quǎn) 胶鬲(gé) 拂土(bì) |
C.一箪食(dān) 蹴尔(jiù) 不屑(xiè) |
D.濠梁(háo) 醴泉(lǐ) 吓(hè) |
2.
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宋何罪之有——《公输》——《墨子》——墨家 |
B.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儒家 |
C.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论语》——儒家 |
D.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惠子相梁》——《庄子》——道家 |
3.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释义相同的一组(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也/人也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B.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C.人恒过然后能改/鵷鶵过之 |
D.已持臣守圉之器/是亦不可以已乎 |
2.文言文阅读- (共3题)
5.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下面加点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2】下面加点的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全面的)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进谏) ⑤能谤讥于市朝(毁谤讥讽)
【小题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③今齐地方千里 ④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5】对这两段文字所表述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小题7】从文中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8】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的人数,说明了什么?
【小题9】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最后“战胜于朝廷”。而在社会生活中,某些部门的“意见箱”形同虚设,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假如你是纪检书记,你打算怎样整治这种不良的工作作风?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小题1】下面加点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孰: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吾孰与徐公美 |
B.朝:朝服衣冠/皆朝于齐 |
C.美:吾妻之美我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D.视“孰视之,自以为不如/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
A.以:皆以美于徐公/自以为不如 |
B.于:欲有求于我/ 皆朝于齐 |
C.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闻寡人之耳者 |
D.者:吾妻之美我者/客之美我者 |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拜见)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全面的)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进谏) ⑤能谤讥于市朝(毁谤讥讽)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⑤ |
①于是入朝见威王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③今齐地方千里 ④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①②④ | D.①②⑤ |
A.这两段文字表现出邹忌是个头脑敏锐、善于分析事理、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政治。 |
B.这两段文字也表现出齐王是个能够接受臣下意见,关心民众疾苦的统治者。 |
C.作者要表达的主张是:要“战胜于朝廷”。 |
D.作者还表达了“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主题。 |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小题7】从文中可以看出邹忌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8】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的人数,说明了什么?
【小题9】齐王接受邹忌的进谏,最后“战胜于朝廷”。而在社会生活中,某些部门的“意见箱”形同虚设,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假如你是纪检书记,你打算怎样整治这种不良的工作作风?
6.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小信未孚(______)
(2)小大之狱(______)
(3)公将鼓之(______)
(4)望其旗靡(______)
【小题2】用原文语句填空。
(1)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列语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题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小题6】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结合课外积累,你能举出另两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吗?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题1】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小信未孚(______)
(2)小大之狱(______)
(3)公将鼓之(______)
(4)望其旗靡(______)
【小题2】用原文语句填空。
(1)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翻译下列语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题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气把事情完成。 |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
C.选文第一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
【小题6】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结合课外积累,你能举出另两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吗?
7.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 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 ③命:教导。④夫子:丈夫。 ⑤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 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 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比喻“礼”。 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 ⑨由:遵循大道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
(3)往之女家(________)
(4)以顺为正者,妾归之道也(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小题3】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
【小题4】孟子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演变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后世产生了良好影响,古今许多仁人志士和革命者把它奉为行为准则。请你举出两位仁人志士或革命者及其言论。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④!’以顺为正者,妾妇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与民由⑨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释]①丈夫:成年男子。 ②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作成年,要举行加冠礼。 ③命:教导。④夫子:丈夫。 ⑤妾妇:妇女,这里“妾”“妇”连用。 ⑥广居:宽大的房子,孟子用来比喻“仁”。 ⑦正位:正确的位置,孟子比喻“礼”。 ⑧大道:大路,孟子用来比喻“义”。 ⑨由:遵循大道走。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
(3)往之女家(________)
(4)以顺为正者,妾归之道也(________)
【小题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小题3】甲、乙两文中,孟子各阐述了怎样的主张?
【小题4】孟子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演变成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后世产生了良好影响,古今许多仁人志士和革命者把它奉为行为准则。请你举出两位仁人志士或革命者及其言论。
3.作文- (共1题)
4.其他-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文言文阅读:(3道)
作文:(1道)
其他:(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