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56155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8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要塞(sè)  娴熟   殚精竭虑(dān)  眼花瞭乱
B.佃农(diàn) 频发   杳无信息(yáo)  鹤立鸡群
C.翘首(qiào) 仲裁   锐不可当(dāng) 油光可签
D.镌刻(juān) 滞留   深恶痛绝(wù)   藏污纳垢
2.
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语文课上,王老师将《藤野先生》里面的故事讲得惟妙惟肖,同学们都沉浸在其中。
B.这伙犯罪分子非常嚣张,竟以锐不可当之势冲向善良的群众。
C.六月的鄱阳湖畔,花红柳绿,碧波荡漾,人们在这里或散步,或跳舞,或垂钓,怡然自得,其乐融融。
D.小陆真是别有用心,制作的飞机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次研讨会,大家对如何提高复习效率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B.通过开展“拆墙透绿”活动,使我市城市品位有了很大提升。
C.漫长的人生中,谁也不可能不一帆风顺,谁也难免要经历挫折。
D.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感动中国”人物为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正能量,将感动变成行动。
4.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
②我们都知道,门和窗有不同的作用。
③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幽会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④譬如从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 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⑤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
A.②⑤③①④B.②③⑤①④C.②①④⑤③D.②⑤③④①
5.
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最相近的一项是(   )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
A.能吃不到这样新鲜的东西么?B.肯定吃不到这样新鲜的东西。
C.应该吃不到这样新鲜的东西。D.能否吃到这样新鲜的东西?

2.诗歌鉴赏(共1题)

6.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小题1】词中作者到处追寻春的踪迹,词上下阕分别追问的对象是(    )
A.上阕追问的对象是人,下阕是黄鹂。
B.上阕追问的对象是路,下阕是黄鹂。
C.上阕追问的对象是人,下阕是蔷薇。
D.上阕追问的对象是路,下阕是蔷薇。
【小题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于追求。
B.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C.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D.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婉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词人的心情也因之变得轻松愉悦。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诉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或/王命急宣
B.其间/千二百里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至于/夏水襄陵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略无阙处( )
良多趣味( )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小题4】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作用是什么?

4.现代文阅读(共1题)

8.

一支金色的钢笔

(1)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请用钢笔写字!”

(2)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捉摸的倔强。

(3)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踱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4)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狠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

我并未从她的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5)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廓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6)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施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7)我心怀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8)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着说了声谢谢。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老师不会再批评你了!”

(9)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10)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11)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战。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他如一支离弦的箭,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12)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人群中一片哗然。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13)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14)那是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15)“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

(16)“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我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17)我恍然觉察到自己的渺小与狼狈……

(18)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钢笔!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选文有删改)

【小题1】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脉络,并将((1)(2)(3)(4)处内容填入答题卡相应位置。
 
情节
情感
开端
(1)
(3)
发展
“她”不改,“我”批评“她”,“她”躲“我”,小男孩帮“她”,“她”借钢笔写字
悲戚、真怕、逃离(后悔)
高潮
(2)
欢呼、怒吼、渺小、狼狈
结局
校门口喜报栏上,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
(4)
 
【小题2】小说题为“一支金色的钢笔”,请问“钢笔”在小说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你认为“金色”有哪几层含义?
【小题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句子。
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般,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
【小题4】你认为“我”和“小男孩”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简述理由。

5.作文(共1题)

9.
写作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的经历是难以忘怀的,例如习惯养成、难题探究、同伴合作、社会实践······这些丰富的经历,使我们有了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获得了成长。请你以“我懂的了 ”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