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A.矜持(jīn) 噙住(qín) 水泄不通(xiè) |
B.易帜(zhì) 瞩目(zhǔ) 矢志不移(shǐ) |
C.拾级(shí) 籼稻(xiān) 大相径庭(jìng) |
D.签订(qiān) 衣钵(bō) 劫后余生(jié) |
A.一个善于思考、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的学识渊博。 |
B.初一四班班长人品好,学习好,工作好,在班级同学中德高望重。 |
C.袁隆平提出的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 |
D.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北京峰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
A.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
B.大家认真讨论并听取了袁隆平关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情况。 |
C.热烈祝贺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 |
D.维利·勃兰特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表明,只有承担起历史责任,才能走向未来。 |
A.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反问) |
B.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排比) |
C.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拟人) |
D.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偶) |
A.消息的五部分中,标题、主体、结语三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
B.消息和通讯都要求用事实说话,但通讯的内容比消息详尽、具体、形象,时效性不如消息。 |
C.新闻,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上讲,专指消息。 |
D.一份报纸,占主要地位的是消息、通讯、评论。 |
A.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小玲陪家里的老人一起登高望远,赏菊吟诗,遍插茱萸。 |
B.小玲的生肖属相是蛇,弟弟比她小2岁,小玲要挑选一款生肖属相的玩具送给弟弟作为生日礼物,她选择了一只可爱的机器狗。 |
C.小玲向同学小明询问他母亲的姓氏,按照古代的礼仪应这么问:“令堂贵姓?” |
D.老师提问:“农历二月份有哪些节气?”小玲回答:“惊蛰和春分。” |
2.现代文阅读- (共2题)
高中班主任曾登报寻他
中国军网记者 邹维荣 王通化 段江山
陈冬:全力以赴 飞得更高
昨天,陈冬——还是一个陌生的面孔和一个普通的名字。
今天,他举世瞩目,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航天员。
13年前,看着杨利伟出征太空的雄壮一幕,陈冬热血沸腾:这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
6年前,他跟随英雄的脚步,加入到这个飞天“梦之队”,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如今,38岁的他,终于接过飞天的接力棒,站在了飞向太空的起跑线上。
“我能做到的,我就要做到最好!”为了这一刻,他全力以赴,时刻准备着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
“不到发射前一秒,就不会停止准备”
整整用了6年时间,陈冬才站在飞天的起跑线上。
这6年,也是陈冬在他朋友圈“失踪”的6年。
2012年,远在洛阳的高中班主任姚志强思念爱徒陈冬心切,在洛阳晚报以“姚老师‘想念你’”为题登报寻找陈冬。至今,那则思念浓烈的文章扔挂在互联网上。
姚志强老师哪里知道,为了实现飞天梦想,陈冬正在航天城全身心地投入训练,整整6年,几乎把自己和外界隔绝。
6年,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这是一段长跑,又是一段短跑,你不仅需要耐力,还需要爆发力。”陈冬直言,他又回到了高强度的学习时代。
回到教室,把扔了十几年的课本重新拾起来——对于陈冬来说,那是一段“异常难熬”的日子。面对天文、航天技术、空间惯性坐标等新知识,陈冬的头直发懵。“刚开始坐在教室的时候,根本坐不住,我就抹点清凉油,到后面站一会,让自己别犯困。”他说。
所幸,学习是他的长处,恰好他又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钻劲。两年时光,“有了入定状态”的陈冬再次找到学霸的感觉——他顺利通过8大类58个专业课程的所有考试。
“他的入选是一个必然。”在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的眼里,陈冬各方面都很优秀,各方面都很全面,没有明显短板。从初选到定选,陈冬在同批航天员中成绩都是第一。他的融会贯通能力有时候让教员吃惊,他对完美的追求连景海鹏都赞叹不已。
全力以赴,厚积薄发。备战“神舟十一号”的日日夜夜里,他和景海鹏共计完成了3000多个学时训练。
此次出征,挑战空前。他们不仅要当好“驾驶员”,还要当好“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是“医生”“生物学家”“农民”,不仅要去做各种实验,还要种菜。“不到发射前一秒,就不会停止准备。”陈冬说。
此刻,少年时代仰望过的太空,正张开怀抱等待着陈冬。这个一心想飞得更高的航天员,即将抵达那片神秘之地。
出征前,这位偶尔给孩子讲《铁臂阿童木》故事的父亲,对喜欢看星空的双胞胎儿子说:“爸爸出趟远门,你们有时间就看看夜空,去找找比较亮的星星,说不定爸爸在那里,然后给爸爸打声招呼。”
(本文来源:中国军网,有改动)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中心。
【小题2】选文插入高中班主任姚志强登报寻找陈冬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小题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此刻,少年时代仰望过的太空,正张开怀抱等待着陈冬。
【小题4】简要概括陈冬的性格特征。
【小题5】结尾写陈冬对儿子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 2015 年 10 月 5 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 1878 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 190 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 191 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 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 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先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小题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小题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1976 年 1 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小题4】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能否删去。
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 30 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3.语言表达- (共1题)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记者高敬、梁天韵)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就像是楼房的地基一样。”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庞丽娟联合方新、韩晓武等30多名代表提交议案,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学前教育法。
她介绍,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但由于长期底子薄、历史欠账多,仍然是教育体系中的最薄弱环节。2015年底,我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为75%,比2009年的50.9%提高了近一半,但还有1/4的儿童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特别是在中西部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遍在50%以下,不少贫困县甚至仅为30%-40%。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