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1.
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A.(攒)钱/(攒)聚 (沥)青/淅淅(沥)沥 目不(转)睛/晕头(转)向 |
B.粗(犷)/(旷)课 油(蛉)/聪明(伶)俐 人声鼎(沸)/(拂)袖而起 |
C.制(度)/揣(度) (朝)廷/(朝)花夕拾 花开并(蒂)/根深(蒂)固 |
D.(秕)谷/(庇)护 桑(椹)/(湛)蓝青天 鼻青脸(肿)/伯(仲)之间 |
3.
下列加括号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摄影师在当地向导的协助下,深入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河谷里,用镜头记录下了高海拔(人迹罕至)处的绮丽风光。 |
B.一场春雨之后,那雪白梨花漫山遍野,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美丽。 |
C.对任何问题都(不求甚解)是不好的。 |
D.陈景润学习很认真,经常(废寝忘食),游弋在书的王国里。 |
4.
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礼是由传统和习俗形成的行为规范。 |
B.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民众高尚文雅的气质和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 |
C.重礼仪的民族,都是古代经济较为发达,衣食生活比较充足。 |
D.礼尚往来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喻户晓的礼节,也是人们交往的准则。 |
5.
下列论述有误的一项是()
A.《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活泼、自由欢乐的心理特征。 |
B.《再塑生命的人》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由衷的感激之情。 |
C.《雨的四季》这篇散文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描绘了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 |
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
2.诗歌鉴赏- (共1题)
6.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小题1】诗歌前两句,诗人为什么要化用“子规”的典故?
【小题2】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小题1】诗歌前两句,诗人为什么要化用“子规”的典故?
【小题2】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7.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与友期行(_____) (2)去后乃至(_____)
(3)相委而去(______) (4)下车引之(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小题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与友期行(_____) (2)去后乃至(_____)
(3)相委而去(______) (4)下车引之(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小题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小题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小题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8.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整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侯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小题1】【小题2】阅读选段,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我”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几个生活片段。
【小题3】【小题4】找出选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动词,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5】【小题6】鲁迅一直很尊敬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请从选段中找出能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7】【小题8】同样是读古文,作者写孩子们读书的内容没有用标点,而写先生读书的内容却不但用了标点,还加上了“呢”“噫”“嗬”等语气词,这是为什么呢?谈谈你的理解。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整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侯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儿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小题1】【小题2】阅读选段,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我”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几个生活片段。
【小题3】【小题4】找出选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动词,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5】【小题6】鲁迅一直很尊敬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请从选段中找出能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小题7】【小题8】同样是读古文,作者写孩子们读书的内容没有用标点,而写先生读书的内容却不但用了标点,还加上了“呢”“噫”“嗬”等语气词,这是为什么呢?谈谈你的理解。
9.
(题文)那年的欢喜
郑彦英
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么!”
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二弟和三弟都看着我,其实我也被炒凉粉那特别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但我还是去拉小弟弟:“走,买盐去。”
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一摊泥。油在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
我不再吭气,心里盘算着,吃一盘凉粉,就要少称二两半的盐!于是我吼:“走,不走不要你了!”但是小弟弟铁了心,我吓不倒他,他硬着头死坐着,不看我。
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但是,炒凉粉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我都听得清清楚楚,特别是炒到最后,铲锅底那一层黄灿灿的凉粉锅巴的时候,师傅有意铲得浅,铲得慢,一下一下地,引诱着一街的人。
凉粉铲到盘子里了,筷子重重地放到矮桌上,随后,放凉粉盘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的面前。
二弟拽拽我的衣服,小声地说:“哥!”三弟见我不吭声,走到我面前,怯怯地看着我。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时候小弟弟说话了:“哥,闻着把人香死咧,我只吃一口,剩下的你们三个吃。”
小弟弟这一句话感动了我几十年。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说了一句:“吃吧。”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我知道那是和着口水咽下去的。
小弟弟站起来,把筷子递给我,真诚地说:“哥,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有豆瓣酱呢!”我说:“我不爱吃凉粉,你三个吃。”说着把筷子递给二弟。
二弟和三弟推让着,一人吃了一口,又让我吃,我自然还是推。小弟弟夹起一筷子炒凉粉送到我嘴前面,那棕红的酱色,那飘忽的白色蒸气,顿时攻破了我的所有防线。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小弟弟没吃,留给我。
我没有再说话,其实也就小小三块,我吃了一块,夹起两块,一下子喂到小弟弟嘴里。
回到家里,母亲见我们弟兄四个满面红光,就招呼我们吃饭。我把盐袋放到盐罐子上,母亲掂了一下,笑着说:“吃饭。”
从这二人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总觉得饭茶的味道淡了,少放了盐。我悄悄地问几个弟弟,他们也说感觉出来了,不敢问。
多年以后,我问母亲那天掂出盐的重量没,母亲笑着说:“咋能掂不出来?!”
我又问:“你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啥地方了?”母亲笑笑说:“五分钱买了四个娃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么!”
(《阅读》2016年第9期)
【小题1】(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小题2】(小题2)品析下列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
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
【小题3】(小题3)你觉得文中最感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
【小题4】(小题4)文中小弟这个人物形象非常鲜活,请你简要进行分析。
【小题5】(小题5)有人说,文中的几个小孩子太馋了,太不懂事了,你认为呢?
郑彦英
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么!”
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二弟和三弟都看着我,其实我也被炒凉粉那特别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但我还是去拉小弟弟:“走,买盐去。”
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一摊泥。油在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
我不再吭气,心里盘算着,吃一盘凉粉,就要少称二两半的盐!于是我吼:“走,不走不要你了!”但是小弟弟铁了心,我吓不倒他,他硬着头死坐着,不看我。
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但是,炒凉粉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我都听得清清楚楚,特别是炒到最后,铲锅底那一层黄灿灿的凉粉锅巴的时候,师傅有意铲得浅,铲得慢,一下一下地,引诱着一街的人。
凉粉铲到盘子里了,筷子重重地放到矮桌上,随后,放凉粉盘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的面前。
二弟拽拽我的衣服,小声地说:“哥!”三弟见我不吭声,走到我面前,怯怯地看着我。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时候小弟弟说话了:“哥,闻着把人香死咧,我只吃一口,剩下的你们三个吃。”
小弟弟这一句话感动了我几十年。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说了一句:“吃吧。”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我知道那是和着口水咽下去的。
小弟弟站起来,把筷子递给我,真诚地说:“哥,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有豆瓣酱呢!”我说:“我不爱吃凉粉,你三个吃。”说着把筷子递给二弟。
二弟和三弟推让着,一人吃了一口,又让我吃,我自然还是推。小弟弟夹起一筷子炒凉粉送到我嘴前面,那棕红的酱色,那飘忽的白色蒸气,顿时攻破了我的所有防线。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小弟弟没吃,留给我。
我没有再说话,其实也就小小三块,我吃了一块,夹起两块,一下子喂到小弟弟嘴里。
回到家里,母亲见我们弟兄四个满面红光,就招呼我们吃饭。我把盐袋放到盐罐子上,母亲掂了一下,笑着说:“吃饭。”
从这二人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总觉得饭茶的味道淡了,少放了盐。我悄悄地问几个弟弟,他们也说感觉出来了,不敢问。
多年以后,我问母亲那天掂出盐的重量没,母亲笑着说:“咋能掂不出来?!”
我又问:“你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啥地方了?”母亲笑笑说:“五分钱买了四个娃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么!”
(《阅读》2016年第9期)
【小题1】(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小题2】(小题2)品析下列句子在表达上的妙处。
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
【小题3】(小题3)你觉得文中最感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
【小题4】(小题4)文中小弟这个人物形象非常鲜活,请你简要进行分析。
【小题5】(小题5)有人说,文中的几个小孩子太馋了,太不懂事了,你认为呢?
5.名著阅读- (共1题)
10.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
《五猖会》,记叙儿时要看五猖会,想到庙会的盛大,兴奋得不得了,正要出发,父亲却命令“我”背书:“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1)当时文中的“我”是如何做的?
(2)文章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
(3)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做?
《五猖会》,记叙儿时要看五猖会,想到庙会的盛大,兴奋得不得了,正要出发,父亲却命令“我”背书:“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1)当时文中的“我”是如何做的?
(2)文章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
(3)如果你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做?
6.语言表达- (共1题)
11.
(题文)仿写句子,使前后构成排比句。
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
亲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火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
亲情是树,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条根,让它吸收营养永葆青春;
亲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火,每个人都是它的一根火柴,让它永不熄灭温暖四方。
7.综合性学习- (共1题)
12.
综合性学习。
你所在班级正在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某社区开展“温馨家庭”评比,准备给获奖家庭颁发匾额。下列作为匾额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
(2)下面有四位同学都说了各自家庭情况,主持人要求他们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自己家庭的特点。你最羡慕哪一位同学的家庭?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一位说:相亲相爱 第二位说:相依为命
第三位说:相敬如宾 第四位说:相安无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所在班级正在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某社区开展“温馨家庭”评比,准备给获奖家庭颁发匾额。下列作为匾额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
A.妙手回春 | B.家和万事兴 | C.博古通今 | D.举天地之正气 |
第一位说:相亲相爱 第二位说:相依为命
第三位说:相敬如宾 第四位说:相安无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