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4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所谓不一样的风景,不是你走了一条鲜为人知的路,而是你走了一条本就只属于你一个人的路。 |
B.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
C.雾霾肆虐,扑朔迷离的足球场让我们不得不终止了比赛。 |
D.雷锋是家喻户晓的楷模,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
2.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赞赏,也让人们从参赛的学生身上看到了传承中华文化的希望。 |
B.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无数国人感动,它再次提醒我们:时间一去不复返,切忌蹉跎岁月。 |
C.端木蕻良在文章《土地的誓言》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就能战胜和面对任何困难。 |
D.2017年1月7日,受狂风暴雨及大浪影响,临沂沂河桥东侧20多米长的桥面出现坍塌。 |
3.
下列句子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②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③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④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①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②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③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④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A.①③④② | B.③①④② | C.③①②④ | D.①④②③ |
4.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黄河颂》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唱出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
B.《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主人公为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即小时候的作者。 |
C.《说和做》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等。 |
D.《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作者捕捉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 |
2.字词书写- (共1题)
5.
给加点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刘老师善于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_________)很活跃。
(2)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_________)自己。
(3)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在心中 __________(qí dǎo)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
(4)这件事没能办好,我觉得非常 ____________(bào qiàn)。
(1)刘老师善于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_________)很活跃。
(2)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_________)自己。
(3)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在心中 __________(qí dǎo)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
(4)这件事没能办好,我觉得非常 ____________(bào qiàn)。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当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小题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______
(3)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当涉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可以为师矣 |
B.及鲁肃过寻阳 过犹不及 |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又数刀毙之 |
D.结友而别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小题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吕蒙学有所成?
4.现代文阅读- (共1题)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中国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
余建斌
2011年2月26日,一位87岁的科学巨星停止了思想,一年之后,苍穹之上的那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依然并将永远放射光亮。
朱光亚,这个名字承载了一段传奇而神秘的人生,代表了一个充满理想又无比睿智的大脑,也镌刻出一个大写的人,一颗淡泊的心。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1959年由钱三强推荐,宋任穷等人邀请35岁的朱光亚到核武器研究所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朱光亚自此投身于核武器研制,到2005年以年过八旬的高龄退休时,与核“打交道”近半个世纪。
1946年,22岁的朱光亚被物理学家吴大猷选中,与李政道等人一起赴美留学,他当时选择进入了密歇根大学攻读核物理博士学位。在密歇根,朱光亚的学习成绩始终全部是A,连续4年获奖学金,并在《物理评论》上相继发表了4篇英语论文。这也是目前公开渠道可查到的朱光亚仅有的4篇学术论文。平日里,他常组织大家围坐在草坪上传阅《华侨日报》,宣读家信,传递国内消息。
1950年3月18日,一篇感情真挚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发表在《留美学生通讯》上。此信一出,仿佛是吹响了回国的集结号,让很多原本天平在摇摆的海外学子受到了感召,选择了回到新中国。
这封信的主要牵头人,便是朱光亚。
朱光亚认为,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1950年2月,他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旅费,匆匆告别学业尚未完成、正处在热恋中的女友,取道香港回到新中国。正是在此次临行前,他和其他51名留学生签名发出了那封公开信。信中大声呼唤: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
对朱光亚而言,漂洋过海去学习和追求的梦想,终于有了坚实的土壤。
此后,从核武器研究所创业开始,朱光亚就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技术组织和领导工作,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计划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的西北戈壁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国之核盾终于铸就。朱光亚一行人还没来得及赶到山头的观测站,转过身来看着正在升腾的蘑菇云,不禁潸然泪下。
据说,朱光亚这辈子喝酒只醉过一次,就在那个晚上。
1966年12月,氢弹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这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仅两年两个月。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研制速度之快,令国际上惊叹万分。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惊叹中国在原子弹和氢弹上获得的巨大而迅速的成功,也对此深感好奇。后来李政道了解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一支了不起的科学家团队。好友朱光亚在这个科学家团队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政道称赞他是制造核盾的“科技众帅之帅”。
回顾往事,朱光亚曾屡屡提到: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
在“朱光亚星”的命名仪式上,80岁的他曾经说:以我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我很不敢当……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我忘不了信任和关心我的党组织,忘不了支持和帮助我的老领导,以及同舟共济的同事们。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朱光亚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小题2】结合文意,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回顾往事,朱光亚曾屡屡提到: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
【小题3】为什么说朱光亚是制造核盾的“科技众帅之帅”?
【小题4】朱光亚的品质和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学习。从选文看,朱光亚具有哪些品质和精神?
中国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
余建斌
2011年2月26日,一位87岁的科学巨星停止了思想,一年之后,苍穹之上的那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依然并将永远放射光亮。
朱光亚,这个名字承载了一段传奇而神秘的人生,代表了一个充满理想又无比睿智的大脑,也镌刻出一个大写的人,一颗淡泊的心。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1959年由钱三强推荐,宋任穷等人邀请35岁的朱光亚到核武器研究所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朱光亚自此投身于核武器研制,到2005年以年过八旬的高龄退休时,与核“打交道”近半个世纪。
1946年,22岁的朱光亚被物理学家吴大猷选中,与李政道等人一起赴美留学,他当时选择进入了密歇根大学攻读核物理博士学位。在密歇根,朱光亚的学习成绩始终全部是A,连续4年获奖学金,并在《物理评论》上相继发表了4篇英语论文。这也是目前公开渠道可查到的朱光亚仅有的4篇学术论文。平日里,他常组织大家围坐在草坪上传阅《华侨日报》,宣读家信,传递国内消息。
1950年3月18日,一篇感情真挚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发表在《留美学生通讯》上。此信一出,仿佛是吹响了回国的集结号,让很多原本天平在摇摆的海外学子受到了感召,选择了回到新中国。
这封信的主要牵头人,便是朱光亚。
朱光亚认为,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1950年2月,他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旅费,匆匆告别学业尚未完成、正处在热恋中的女友,取道香港回到新中国。正是在此次临行前,他和其他51名留学生签名发出了那封公开信。信中大声呼唤: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
对朱光亚而言,漂洋过海去学习和追求的梦想,终于有了坚实的土壤。
此后,从核武器研究所创业开始,朱光亚就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技术组织和领导工作,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计划的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的西北戈壁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国之核盾终于铸就。朱光亚一行人还没来得及赶到山头的观测站,转过身来看着正在升腾的蘑菇云,不禁潸然泪下。
据说,朱光亚这辈子喝酒只醉过一次,就在那个晚上。
1966年12月,氢弹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这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仅两年两个月。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研制速度之快,令国际上惊叹万分。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惊叹中国在原子弹和氢弹上获得的巨大而迅速的成功,也对此深感好奇。后来李政道了解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一支了不起的科学家团队。好友朱光亚在这个科学家团队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政道称赞他是制造核盾的“科技众帅之帅”。
回顾往事,朱光亚曾屡屡提到: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
在“朱光亚星”的命名仪式上,80岁的他曾经说:以我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我很不敢当……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我忘不了信任和关心我的党组织,忘不了支持和帮助我的老领导,以及同舟共济的同事们。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朱光亚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小题2】结合文意,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回顾往事,朱光亚曾屡屡提到: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荣誉都是集体的。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
【小题3】为什么说朱光亚是制造核盾的“科技众帅之帅”?
【小题4】朱光亚的品质和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学习。从选文看,朱光亚具有哪些品质和精神?
5.综合性学习-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字词书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