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2题)
1.
下列划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课堂上,语文老师幽默的语言常常让学生忍俊不禁。 |
B.青海湖,醉人的湖,那充满梦![]() |
C.沿着晃动的梯子,我小心翼翼地爬上沾满灰尘的小阁楼。 |
D.中国人民绝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台独”阴谋得逞;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对台湾领导人将把两岸关系引向何方拭目以待。 |
2.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年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必须对他们全面关心和严格要求。(在“青年学生”后加上“时期”) |
B.到会的15名与会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删除“充分的”) |
C.由于道路泥泞打滑,使多数救援人员不得不跪在淤泥中用肩膀顶着架子前行。(删除“使”) |
D.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和重视农业产后机制,应当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发展”和“重视”调换位置) |
2.字词书写- (共1题)
3.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xiāo suǒ( )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听说他在那边kuò chuò( )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qiè ér bù shè( )地把它发展下去。
(4)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kuāng piàn( ),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xiāo suǒ( )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2)听说他在那边kuò chuò( )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qiè ér bù shè( )地把它发展下去。
(4)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kuāng piàn( ),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3.句子默写- (共1题)
4.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破阵子》最能体现诗人壮志未酬的语句是 _______。
(2) 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______,________,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4)千古兴亡多少事,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朝天子 ·咏喇叭》)
(6)诚宜__________,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_______ 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1) 《破阵子》最能体现诗人壮志未酬的语句是 _______。
(2) 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______,________,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4)千古兴亡多少事,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朝天子 ·咏喇叭》)
(6)诚宜__________,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_______ __,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5.
课内文言文阅读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 ②躬耕于南阳( )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 ) ④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文: 。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
【小题3】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 ②躬耕于南阳( )
③遂许先帝以驱驰( ) ④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文: 。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
【小题3】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代文阅读- (共1题)
6.
课外现代文阅读
读书如熬粥
赵畅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也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耐得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和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2月21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小题2)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根据文意谈谈作者认为读书应遵循哪些法则?
【小题3】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读书如熬粥
赵畅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粥就好。粥拼的是米,是米本身,是那种不加附加值的实力与质地。有了“好米”,还须用“文火”,即要用比较弱的火来熬,用“文火”易熬透,既能保持营养成分不流失,又能保持那份天然的鲜香味。熬粥还得有耐心,须持续。一锅好粥,少说也得熬上个把小时。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
③是啊,读书之法,贵在选择。要多读经典好书,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的。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的限制,同时又是智力和想象力的限制,是知识和思想贫乏的表现。”略萨对阅读经典的真谛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④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
⑤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耐得寂寞,甘守孤独。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一种孤独,它更适合于“独啜”。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目标追求。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赵元任的夫人杨步伟回忆说:“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对读书对学问颇有定力。这种咬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定力,值得每个读书人学习。读书要做到恒久有定力,对那些以忙为由而少读书、不读书的人来说更是如此。胡耀邦同志曾说过一句话:“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可不是吗?时间挤挤总是有的,就看你舍不舍得少打点扑克和麻将了。
⑥读书如熬粥,也要遵循“好米、文火、持续”三大法则,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2月21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母亲熬粥的事,目的是引出文章的论题,进而进入对中心论点的论述。 |
B.文章第①、②段及最后一段用熬粥的“三要素”比喻读书的三大法则。 |
C.文章第⑤段举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例子从反面论证读书之法。 |
D.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 |
【小题3】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6.语言表达- (共1题)
7.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2道)
字词书写:(1道)
句子默写:(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语言表达:(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