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7题)
A. “戍”字,wù,共六画,最后一笔是撇。
B. “层”字,céng,共七画,第三笔是横。
C. “臣”字,chén,共六画,起笔是横。
D. “鼎”字,dǐng,共十三画,起笔是横。
A. 睿智(ruì) 校补(xiào) 疙瘩(gē) 苛捐杂税(kē)
B. 谰语(lán) 嗥鸣(áo) 污秽(huì) 颠沛流离(pèi)
C. 烦琐(suǒ) 震悚(sǒng) 取缔(tì) 悲天悯人(mǐn)
D. 告罄(qìng) 遨游(áo) 吞噬(shì) 盘虬卧龙(qiú)
A.春日的午后,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青,享受大自然的天伦之乐。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数学老师幽默风趣的话语让同学们忍俊不禁地笑了。
D.每一个革命先烈的背后都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A.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B. 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市空气质量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C. 中学生上网吧,已经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班主任老师的重视。
D. 三月的昆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每到这个时节就会有大批的中外游客慕名前来。
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 ;夏日听雨,雨声淅沥, ;秋日看花,花叶相辉, ;冬日观雪,雪意阑珊,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 ③④②① B. ④③①② C. ③①④② D. ④②③①
A. 《孙权劝学》——司马迁——汉朝——编年体通史
B. 《卖油翁》——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C. 《爱莲说》——周敦颐——北宋——哲学家
D. 《河中石兽》——纪昀——清代——学者、文学家
2.诗歌鉴赏- (共1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 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B. 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 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3.现代文阅读- (共2题)
闪光的戒指
我的额头长了块灰色的印记,听人说用金子擦擦就能去掉。在我们顾庄,只有在县城当工人的天增家有金戒指,母亲就拉着我的手去求天增的媳妇李婶。
李婶将戒指从手指上捋下来,母亲小心翼翼地接过,用戒指在我的印记上不停地擦着,嘴里还唱着:金子金子擦擦,印记印记搬家。直到印记处被擦得火烧火燎般地痛,母亲才将戒指放在沙发扶手上,和李婶东一句西一句地闲扯着。
母亲回到家里还没做好午饭,李婶就风风火火地跑过来说,大嫂,戒指还用不用?不用就还给我。母亲惊愕得瞪圆了双眼,端着面瓢的手也在不停地哆嗦着,颤着声说,我把戒指放在沙发扶手上了,你没有看到?李婶涨红着脸说,沙发上没有戒指。母亲将面瓢放在案板上,向外面跑去,李婶急忙跟了上去。
母亲和李婶将沙发抬到院子里,将屋子角角落落找遍了,也没有见戒指的影子。母亲一屁股坐在地上,絮絮叨叨地说,我明明将戒指放在了沙发扶手上,它没长翅膀,不会飞走啊。是鸡叼了?是狗衔了?李婶冷冷地说,这戒指是天增在大桥商店买的,60块,我干一年农活也分不到60块。
母亲是一步三挪回到家里的,母亲回到家里就将疲惫不堪的身子放到床上,破天荒地没做晚饭,夜里和父亲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夜。
天刚蒙蒙亮,母亲和父亲起了床。在他们的苦苦哀求下,大队支书同意父母在窑厂帮着干活。
放学后,我常常跑到窑厂看父母干活。母亲背着七八块砖或砖坯子,身子弯成一张。大冷天,砭骨的北风呼呼地刮着,母亲脸上却狼藉着细密的汗珠。在1976年的冬天,我最不忍看的就是母亲洗手了。母亲粗糙的手背上疤痕累累,皴裂的大口子里凝结着暗红的血痂,母亲洗手时常痛得脸上冒汗。
父母在窑厂忙活了一个冬天,终于凑够了60块钱。当母亲将血汗钱捧给李婶时,李婶双眼湿润了,嫂子,我知道你家困难,这钱留着过年吧。母亲笑着说,大妹子,我不跑到县城给你买戒指了,就麻烦天增兄弟买吧。
还了李婶60块钱后,深受感动的李婶求着母亲和她拜了干姐妹。李婶搬家到县城时,她还将笨重破旧的沙发送给了我们。
弹指间20年就过去了,我家也像全国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里新置了真皮沙发,李婶送的旧沙发只能当劈柴烧锅做饭了。揭开沙发坐垫,撕掉破破烂烂的绒布,我看到一枚戒指羞涩地畏缩在沙发角落里。
听到我的惊叫声,母亲蹒跚着走了过来,双手捧着戒指,禁不住老泪纵横了——她又想起了隔着一段长长岁月的1976年的冬天。
妻子夺过戒指,利索地戴在手上,一脸的兴奋,好大一枚戒指,值一两千块钱,我也戴上戒指了。母亲用双手捧着妻的手说,这戒指样式过时了,我给你买个新的。母亲说着就从妻子手上捋下戒指。家里才盖罢楼房,哪还有钱买戒指?妻的脸阴得能挤出水来。
夜里,我早已经睡下了,母亲将我从床上唤起来,吞吞吐吐地说,李铮,我想和你商量件事。我不满地嘟哝道,什么事不能等到明天商量?母亲小心翼翼地说,是这样的,现在都实行火葬了,一个巴掌大的骨灰盒就能盛骨灰了,再用棺木盛骨灰盒不是浪费吗?我想把棺木卖掉。
在母亲的坚持下,上好的棺木被人买走了。
后来,我的70多岁的老母亲进了趟县城,她将尘封了20年的戒指还给了李婶,并坚持着只要60块钱。
母亲还兑现诺言,给她的儿媳买了枚闪光的戒指。
【小题1】阅读全文,简述题目“闪光的戒指”的含义。【小题2】仔细阅读选文,请将文章的故事情节依次填入下面的括号内。
借戒指→(①)→(②)→现戒指→(③)
【小题3】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句子中加点字的妙用。
当母亲将血汗钱捧给李婶时,李婶双眼湿润了……
【小题4】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要说说母亲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小题5】文章结尾,母亲“将尘封了20年的戒指还给了李婶,并坚持着只要60块钱”,谈谈你对母亲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戴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说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的阳光开在里头。我很好奇他这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但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到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验,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小题1】结合语境,如何理解文中的“嗫嚅”一词?【小题2】从修辞或写作手法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气息在里头。
(2)刹那间,台下一片静,连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
【小题3】文章前四节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
【小题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这句话的理解。
4.课内阅读- (共1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小题3】选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小题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情操?
5.课外阅读- (共1题)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取②,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底③,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④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⑤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畜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面偿其直⑥,戒⑦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⑧之风。
注释:①陈谏(jiàn)议:北宋陈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官至左谏议大夫,故称之。②驭:驾驭,控制。③厩;马棚。④贾(gǔ)人,商人。⑤遽:急忙,马上。⑧直:通“值”,价值,这里指钱。⑦戒:通“诚”,告诫。⑧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蹄啮伤人多矣 ②因诘仆
【小题2】翻译句子。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一处)。
家 中 左 右 尚 不 能 制
【小题4】用自己的话说说陈谏议具备怎样的“古仁人之风”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7道)
诗歌鉴赏:(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课内阅读:(1道)
课外阅读:(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