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题)
A.滞碍 座落 明察秋毫 顶礼膜拜 |
B.提纲 媒介 险象迭生 寻人启示 |
C.诓骗 馈赠 重蹈覆辙 张皇失措 |
D.羁绊 掂量 风餐陆宿 眼花缭乱 |
A. 在教育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这一改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B. 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大众网记者从南昌市旅游局获悉,南昌市多家景区将通过打折、免费等优惠措施,迎接旅游日的到来。
C. 为加大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D. 中国政府今年将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珍视和平。
A.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B.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
C.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
D.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
2.句子默写- (共1题)
(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诗经·秦风·蒹葭》)
(2) ,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3)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
(4)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5)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6)子曰:其恕乎! , 。(《〈论语〉十则》)
(7)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3.诗歌鉴赏- (共1题)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小题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小题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冻风时作 ( )
(2)高柳夹堤 ( )
(3)泉而茗者 (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作则飞沙走石 | B.①若脱笼之鹄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①红装而蹇者 | D.①夫能不以游堕事 |
【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渴望出游和不能出游的矛盾,“局促一室之内”写出内心的懊丧和郁闷,下文的“若脱笼之鹄”与此照应,形象贴切地写出作者从局促困居的境况下解脱出来的喜悦之情。 |
B.作者如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满井的风物,有全景,有特写,远景近景相结合,而且着力描写景物的动态,为我们描摹了一幅生机勃发的早春风光图。 |
C.作者用词巧妙,许多语句具有表里相关的双重意蕴,如“廿二日天稍和”的“和”字既写天气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冻;“而此地适与余近”的“近”不仅指空间距离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 |
D.文章卒章显志,“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一句透露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性情,“潇然”表达他对自己能够纵情遨游、享受自然的满足之感,“惟”字则表明他对自己官小职闲的嫌弃。 |
【小题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2分)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3分)
5.现代文阅读- (共2题)
雪白 王开岭
(一)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 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 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记得初中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种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今天的孩子会 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①”,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 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给我们 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 板搭的)呜呜哭出了声……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 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二)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 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 纬、流动的水……
(选自《精神明亮的人》,有删改)
【小题1】作者以雪为线索,表达自己的感念和思痛,请结合文章概括感念和思痛的内容。【小题2】作者为什么在第(一)部分写画横线处“小学课本里的雪”?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3】请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第(二)部分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4】文章最后说“具有物的欲望,欲望。”请结合全文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第(一)部 分中被笑的小女孩事件有何关系?
平凡的色彩,不平凡的发明
2014年,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日裔美籍科学家中村修二,由于对蓝光发光二极管研发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么,蓝光发光二极管究竟凭借着什么样的魅力获得诺贝尔奖的垂青呢?
传统光源的困境
照明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之后,荧光灯、蒸汽灯等传统光源相继出现,这些传统光源能够出色地完成照明任务,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白炽灯需要将灯丝加热到上千度的高温,但电能大都转化成了热能,转化成光能的很少。荧光灯利用汞原子辐射的紫外线,来激发荧光粉出光,虽然有较高的效率,但汞是有毒的,不环保。蒸汽灯通过对放电管产生高温电弧,使汞、钠蒸发,使其产生荧光,同样不环保。鉴于此,传统光源被称作“环境不友好”的光源。
A
受半导体技术的启发,科学家们开始研制发光二极管,寻求一种将电能直接转化成光的“电致发光”的照明方式。与传统光源不同,发光二极管它包含着复杂的结构,需要纳米尺度的精确工艺和复杂的技术,而且它的发光原理也是领先的,可以通过改变发光区的成分,改变光的颜色。发光二极管真的一点都不平凡。
由于发光二极管的芯片非常的微小,所以可以在低电压(仅需几个伏特)、小电流(数毫安)下工作,即可获得足够高的亮度,并且通电后立即以稳定的状态发光,几乎没有明显的缺点,堪称“终极光源”。
姗姗来迟的蓝光
发光二极管有如此多的优点,但为何没有成为我们的日常光源呢?这要从白光合成的原理说起。大家知道,太阳光的不同颜色,我们可以通过混合红、绿、蓝光模拟出来,因此红、绿、蓝被人们称为三原色。如果三原色缺了一种,那么我们就像色盲一样,看不到真实的色彩。
因此,人类要想实现“半导体照明梦想”,就必须制作出能够发出类似这三原色光的发光二极管。遗憾的是,红光、绿光发光二极管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已经成功研制出来,而蓝光发光二极管的研发却在很长时间内陷入了停滞。因为制备蓝光发光二极管所需要的材料——氮化镓,在很长时间里,科学家们只能得到粉末状的或者非晶态的氮化镓,而这种状态的氮化镓无法去做发光二极管。
20世纪80年代后,氮化镓材料的质量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赤崎勇、天野浩小组和中村修二,经过不懈的努力,分别利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镜面般光滑的氮化镓薄膜,完成了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工作。1993年,随着第一颗蓝光LED首次由中村修二制成,半导体照明终于走出困境,踏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B
蓝光发光二极管帮助人类实现半导体照明,节约了能源,但它带给人类的远远超出了“绿色环保”的范畴。今天,发光二极管的影响已经相当深远,能够覆盖到信息、通讯以及生命科学领域,在生活中,从宏伟的摩天大楼到精致的电子产品,到处都有发光二极管注入绚丽的色彩。
蓝光发光二极管获奖,实至名归。
(选自《科学之谜》,有删改)
【小题1】本文介绍诺贝尔物理学奖蓝光发光二极管的研发,为什么要从传统光源写起?【小题2】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在文章A、B两横线处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小题3】下列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发光二极管照明直接将电能转化成光,发光原理领先,发光状态稳定。 |
B.发光二极管芯片作为“终极光源”,没有明显的缺点,必将取代传统光源。 |
C.在很长时间里,科学家们只能得到粉末状的或者非晶态的氮化镓,导致半导体照明陷入困境。 |
D.蓝色发光二极管的研发成功,填补了发光二极管只有红光、绿光的缺憾,给人民的生活注入了绚丽的色彩。 |
6.名著阅读- (共1题)
⑴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著名戏剧家,他一生著述颇丰,代表作除了喜剧《威尼斯商人》外,还有著名的四大悲剧,请你写出一部:《 》。
⑵优秀文学作品往往包含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如 (作者)的《荷花淀》就真实表现了冀北人民在白洋淀中的抗日生活。
⑶ A (他)闷闷不已,回到客店中,思量:“王伦劝俺,也见得是。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降父母遗体来点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又吃这一闪!高太尉,你忒毒害,恁地克剥!”心中烦恼了一回,在客店里又住几日,盘缠都使尽了。他寻思道:“却三怎地好!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从来跟着洒家,如今事急无措,只得拿去街上获卖得千百贯钱钞,好做盘缠,投往他处安身。”
(节选自《水浒传》第十二回)
选段中A处的他是指 ,请写出原著中与他有关的一个故事名字: 。7.其他- (共2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道)
句子默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1道)
其他:(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